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
《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1《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目录(200303第一期)2010年,江苏能否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江苏人居环境研究…………………………………8江苏女性参政率显著提高…………………………………16《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22010年,江苏能否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特殊性。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以行政决策为指导的。50年代,在特殊形势下,国家重点扶持重工业,牺牲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利益来换取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导致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畸变;1958年,颁布《中国人民户籍登记条例》,严格划分出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从法律上开始限定公民的迁移自由,行政控制城市规模;80年代,提出城市发展的全国性指导方针,重点发展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从而大范围地撤乡建镇,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市镇总人口数(包括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猛增,但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却下降很多。工业化作为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初始动力,在城市化的前期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城市化进程在今天已经进入到由第三产业作为后继推动力的阶段。如果说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量”的方面的发展,那么第三产业就是城市化“质”的方面的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受行政干预的影响也较大,但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却是相似的。现在我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由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推动力的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光适用于整个国家,也适用于国内的某一地区,如某一省份。江苏省在经济发展的实际基础上提出在201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0%的目标。有学者认为,该目标过高,偏离实际。本文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此目标的可行性。主要分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现用人口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的重新界定,说明江苏省已具有较高的实际人口城市化率;二是考察江苏省第三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对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有很大空间,为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作出贡献。一、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1、江苏省城市化现状改革开发以后,我国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每一次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都不一样。1982年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1990年的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设区的市所辖的镇和县所辖的镇的居委会人口;2000年的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上的区管辖的全部行政地域人口;(2)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不设区的市,区政府驻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乡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区、市管辖的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内的全部人口;(3)市辖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下的区和不设区的市管辖的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域内的全部人口;(4)县管辖的镇、镇政府驻地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政府驻地城区建设延伸到的的村级地域内的全部人口,镇管辖的其他居委会地《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3域内的全部人口。表1中的数据是由不同统计口径统计而得,1998年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率为31.5%,1999年为35.0%,2000年为41.5%。表1:江苏省市、镇、县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年份总人口数市人口数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镇人口数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县人口数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574182.71471.1811.319654623.74496.9110.8191.234.13935.6085.119755636.12530.389.4211.093.84894.6586.819856213.48966.6415.6629.5110.14617.3374.319906766.901043.4515.4415.446.15307.9678.519957066.021331.3018.8597.798.55136.9372.719967110.161328.1818.7614.328.65167.6672.719977147.861465.3120.5668.339.45014.2270.119987182.461537.0521.4725.4210.14919.9968.519997213.131685.8423.4834.2511.64693.0465.020007327.241868.4525.51172.3616.04286.4358.5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表3-4,中国统计出版社厦门大学教授李文博以某些国家的人均GNP和人口城市化率为样本数据,作回归分析得拟合方程:Y=(-65.4+16.3㏑X)*100%Y:人口城市化率,单位:%,X:人均GNP,单位:美元可利用该方程来衡量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率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江苏省1998年的人均GDP为10021元,1999年为10665元(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按当年汇率换算得1998年人均GDP为1210.34美元,1999年为1285.81美元。代入方程,推算得1998年的人口城市化率按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应为50.31%,1999年应为51.29%,与原统计口径统计所得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差18.81和16.29个百分点。所以,如按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将发现,江苏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极不协调,大大落后于正常水平。2、调整人口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有必要考虑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否真的要异乎寻常地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李文博教授拟合的回归方程应当不存在不合理性,因为样本的选择综合考虑了很多方面。所以,问题就变为:人口普查所用的市镇人口统计口径是否反映了实际情况?1958年户籍管理制度确定下来以后,形成了城乡分隔的局面。城乡人口严格按照户籍类型而不是按照居民的实际就业状况及居住地统计,这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限制城市人口的政策的严格实施,导致了居民只要没有城市户口,就无法获得与之相联系的一连串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也就无法在城市正常就业并较长时间地居住。所以,在当时,按照户籍人口统计的城市人口比重基本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城市化程度。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城乡之间的人口规模日益扩大,流动速度也逐渐加快。以下两个方面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以户籍为标准来划分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首先,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迁移浪潮导致了大量农业人口由农村迁居到城市,并就业于非农产业,但这种人口移居是在已有户籍管理制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如《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4果以户籍为划分标准,将出现许多已经在城市定居多年的人和不少新兴城市的常住人口仍被排除在城市人口之外的现象。户籍管理制度的滞后,造成了江苏省实际人口城市化率与人口普查所得城市化率之间的差距。虽然城市人口被定义为常住城市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口及其常住城市地区的家庭人口,但是必须考虑到在城市人口中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从事直接服务于城市生活的农业的人口,这是由目前中国的城市生活方式决定的,这部分农业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边缘,除了在户籍上不是城市户口,从事农业活动以外,生活的其他方面几乎同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一样,也同样享有各种市政设施,也参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属于城市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这部分城市农业人口也应当列为城市人口。基于以上原因,将人口城市化率的定义调整为:人口城市化率=(市镇人口+城市农业人口+外来人口)/总人口*100%,其中市镇人口与城市农业人口合称为估计市镇人口,由市镇非农业人口数计算而来。表2对1996年至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率进行了调整,得出各年的实际人口城市化率。由表2可以看出考虑到上述因素后,调整后的实际人口城市化率比原来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约10个百分点,而且调整后的差距从李文博教授所用的样本的观测值与均值的离差来看,属于正常范围,故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江苏省现有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实际上不存在特别的偏低现象。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省人口城市化率将稳步上升,逐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表2:1996年至2000年江苏省实际人口城市化率年份总人口(万人)市镇非农业人口(万人)估计市镇人口(万人)外来人口(万人)实际人口城市化率(%)原统计口径下的城市化率(%)19967110.1601683.0002245.132489.20238.4627.319977147.8601726.0002302.494518.99639.4729.919987182.4601770.0002361.190534.35640.3131.519997213.1301895.0002527.941656.76244.1535.020007327.2402095.078*2794.847909.985*50.5641.5数据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表4-7,《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表3-4外来人口数由《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8、1999、2000的抽样数据计算而得加“*”的数据由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而得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制定的60%的2010年的人口城市化率目标的统计口径是参照2000年人口普查的现用统计口径,按此口径得出的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率为41.5%。已经调整过的实际人口城市化率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实现的,例如以深化和扩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前提。除了行政制度作出调整之外,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特点,已经使其成为外来人口在城市谋求生存,甚至将来有可能加入城市人口行列的重要途径。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第三产业按其性质统称为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包括零售商业、饮食业、修配等,它是第三产业的主体部分,绝大多数的生活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吸纳的就业量最大,对解决城市居民的失业问题和外来人口的就业问题作用很大;生产服务业包括货运、仓储、金融等;社会服务业包括科技、教育、卫生、邮电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将它与人口城市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城市在工业化基础上产生,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兴旺起来,扩大了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除了一部分《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5由城市劳动力自身增长来填补之外,另外,就必须依赖于外来劳动力。而由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城市人口增长,又增进了对城市第三产业的需求和加大了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压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又引发新一轮的城市化发展。1、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口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与工业的生产消费性质有所不同。由于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本身的特点,工业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工业生产基本上不用依赖于当地的市场容量。但是,服务业的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却具有不可分隔性,当地的市场容量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城市人口数低于最低有效规模时,服务业由于达不到最小的规模经济点,而无法成为独立的商业活动,相当一部分的生活服务只能停留在自给性服务的状态,无法得到必要的发展。所以,人口城市化率过低,将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例如,在某些新兴小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以支持饮食服务业、娱乐业等基本生活服务业的较大规模的发展;水、电、热、污水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因城市规模太小而难以达到盈亏平衡生产点等等。在我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城市正由传统的“工业中心”转向“第三产业中心”,城市以其他地域无法替代的效率和效益吸引着服务业的集中和发展。2、第三产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后继推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新生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就地消化,互不往来。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这种城乡分割的就
本文标题:《江苏经济动态》-分析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7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