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范例4篇
1/21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范例4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范例4篇”,供您参考阅读参考下载。教学设计方案范例1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1、活动一:分桃子2/21?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全班汇报交流。2、活动二:分萝卜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组织学生交流分法。④小结。3、活动三:分骨头?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小组合作分一分。?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学生汇报画的方法。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3/21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教学设计方案范例2目标导航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课时导学一、日积月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25),法国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4/21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xx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2、词语积累:扰乱狩猎喧嚣喑哑静谧劫掠酷爱篝火嗉囊吮吸贪婪和睦篡夺惊慌失措更胜一筹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开膛破肚二、知识点拨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2、写作亮点:⑴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⑵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5/21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⑶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三、疑难探究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baihuawen.cn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6/21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知识整合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⑴静谧()⑵喑哑()⑶螽斯()⑷莴苣()⑸大鹗()⑹嗉囊()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扰乱守猎喑哑弱肉强食窸窣作响b、喧嚣静谧窜夺夜色苍茫惊慌失措c、劫掠酷爱哀鸣津津有味断枝残腿7/21d、篝火凉爽薄膜毫不犹豫更胜一筹二、素质升华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a、各种昆虫的活动b、蝈蝈大合唱c、听音乐会的感受d、大合唱的情景三、中考链接(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8/21消失。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是山龙眼类花卉。教学设计方案范例3:认一认基本汉子1.认识16个汉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2.通过观察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字义。3.引导学生发现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挂图。9/212.学生准备: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认识了不少汉字。今天我想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认的字多。不识字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2.出示本课第一部分的8个汉字,指名会读的学生大声读。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也为其他学生指明识字的途径,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二)识字指导1.教学“人”字。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rén。(可以多请几人。)2教师板书“人”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其象形之处。(教师提示:这就是一个人直立着,手轻轻举向前方。是侧面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古、今文字,发现汉字的象形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3引导观察书上的图:图上画了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理解生字。启发:你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10/21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soft/(老人、军人、人口、人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字不离词,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丰富词汇,起到积累语言的作用。]2.教学“口”字。1引导观察图:图上画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嘴巴和“口”字的相似之处。3指名读kǒu,要求把三声读到位。4齐读。5指导用“口”组词,加深对“口”的理解。(口腔、口是心非、目瞪口呆、口若悬河……)3.教学“手”字。1指导观察图。引导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2教师在挂图边板书“手”的甲骨文,(教师提示: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用最简单的几笔线条就画出了手的样子。)3,引导学生了解“手”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手”字的相形之处。4指导读shǒuarticle/,注意翘舌音,把三声读到位。5指导用“手”组词,加深对“手”的理解。(手指、双手、情同手足、手足情深……)4.教学“足”字。1出示“足”字,请会读的学生领读、齐读,提示学生zú的声母是平舌音。11/212引导学生对照图说一说“足”指的是哪个部分。3指导用“足”组词。(足球、手足、远足、画蛇添足、足不出户……)5.教学“舌”、“牙”两个字。(教法同上。)6.教学“耳”字。1出示耳朵的图,教师板书“耳”的小篆,引导学生对照图观察,发现“耳”的相形之处。(2)出示“耳”字,指名读,齐读。7.教学“目”字。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上是什么?(教师提示:一只眼睛。)引导思考:“眼睛”又可以叫什么?(目。)2引导观察: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用最简单的线条就记录下了眼睛的样子。板书“目”的古文字。soft/3教师小结:人类在不断进步,文字越来越统一规范,这就是现在的“目”。请学生齐读两遍。(三)练习1.指导学生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3.指导游戏:教师出示汉字,学生快速读出字音,并用手指出自己相应的身体部分。第二课时12/211.教学“山”字。1出示几幅“山”的图片请学生欣赏。2引导思考:看了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感觉?3启发: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山的轮廓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优秀的作品。)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大部分同学已经画好了,你们看,这些都是同学们画的山,真不错!(出示山的古文字。)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最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山,这就是古时候的山字。师:我们小朋友真不简单,都能和祖先一样创造字了!经过人
本文标题: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79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