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蕴丰富的有机统一系统,蕴含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等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构建出系统严密的国家安全图景。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国家安全、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怎样维护国家安全的总的根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论述和部署国家安全工作,彰显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现代性与社会风险相伴而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局部战争硝烟弥漫,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三期”交织,以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各类矛盾相互叠加的复杂形势和问题。在此历史背景下,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蕴丰富的有机统一系统,蕴含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等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构建出系统严密的国家安全图景。(一)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面对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之变,安全风险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边界被突破,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互渗性与联动性,两者加速耦合、交织叠加。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西方掀起逆全球化潮流,贸易保护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军事干涉主义、民粹主义、生态帝国主义大行其道。在西方中心主义安全观的主导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以追求“本国优先”“绝对安全”为口号,大行“双重标准”“长臂管辖”“制裁大棒”,把自己的所谓“绝对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绝对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他们以“文明冲突”“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冷战思维”等作为外交基本逻辑和处事法则,给全球安全带来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目标是“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化解内外部重大风险的实践中完善自身,内部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外部安全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把握好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守好安全“防护线”,打出内外“组合拳”。(二)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国土安全包括国家领域中的自然资源、领土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强调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等空间领域不受外部威胁的安全稳定状态,国土安全的核心在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主体是国民,国民同时也是国土安全的实践主体和保护对象,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方面,国土安全是实现国民安全的根基和依托,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土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更离不开安全的周边环境和物质载体,只有把稳定的国土安全作为基础,国民安全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义,也是捍卫国土安全的根本目标,没有国民安全,国土安全则毫无意义。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国土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国土安全遭受威胁,会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国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第一要素,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捍卫国土安全与保卫人民安全相统一,将“人”的安全与“物”的安全相结合,保障国家利益与国民福祉。(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从概念内涵来看,传统安全是指战争、军事等与政治具有直接相关性的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涉及科技、文化、网络、生态等新型安全领域,同时还包括潜在性的隐匿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意识到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更为复杂和严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给各国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格局下,安全风险具有弥散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界限也变得日趋模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探讨,也逐渐从安全对象的传统性和非传统性延伸至思维范式的战略部署。总体国家安全观改变了过去只是关注某个局部领域安全的单向度思维,强调以辩证思维看待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防范和化解安全新挑战、新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现了党和政府在重视传统安全的同时,逐渐把目光投向涉及民生与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统筹传统安全要素和非传统安全要素,全方位巩固国家安全防线,做到防微杜渐,综合应对。(四)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当今人类社会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俄乌危机升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强调:“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长期以来,充满人性悲观主义色彩的“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主流国家视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能否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看待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风险的加速积累,都有可能会外溢成全球性的公共风险,在面对诸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复杂交织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时,更需要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两者关系。自身安全是共同安全的前提,共同安全是自身安全的重要条件,自身安全只有在共同安全中才能得到保障,不能将两者割裂、对立。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以实现共同安全、可持续安全为价值目标,中国始终坚持以对话取代零和博弈,以沟通解决矛盾争端,以和平合作共谋发展,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的安全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治理的实践要求和内在逻辑。(五)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维护”是指面对安全隐患所作出防御措施的状态,“塑造”则是指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对自身安全作出的未雨绸缪、积极作为与主动担当。维护与塑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维护是塑造的前提,塑造则是发挥主观能动基础上更高层次、更持久的维护,意味着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实质上,塑造国家安全体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由过去的被动式保卫国家安全转变为主动运筹国家安全。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国家安全既要应对工业社会的已知风险、熟悉风险,也要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未知风险、陌生风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面对更多未知和陌生的风险,维护是基本要求,在维护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效塑造国家安全,具备前瞻性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性和战略性,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体现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向强国迈进的安全战略与实践思路,在维护中塑造,在塑造中实现更高水平的维护,以促进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两者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更好地适应国家安全工作的新需要。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在由安全大国向安全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既要面临公共性的风险与威胁,又须处理好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的特殊性困难与挑战,要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全过程、全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新形势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安全工作的治理逻辑。(一)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国泰民安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和期待,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将“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要素之首,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和根本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在国家安全观上的充分而具体的体现。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受益者。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现代化无论以何种形态呈现,其资本运演逻辑的逐利本性和侵略特性必然会造成对人的压榨、剥削与奴役,人沦为资本的奴隶和工具。在资本逻辑钳制下人的主体意识逐渐隐退,变成主体性丧失、精神荒芜的单向度的人。超越“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国家安全范式实现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双重目标。“人民”二字醒目镌刻在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进程中,中国发展道路展现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叙事。安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作为第一要义,突破了西方传统安全观下人民主体缺位的局限,明确国家安全工作“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安全。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条就是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安全总体部署中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安全也是中国开展各项国家安全治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具体实践中不断适应人民对安全的新需要,以动态眼光聚焦人民需求,与时俱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工作成效的检验者和评价者。纵观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社会和谐,崇尚和平理念,具有丰富的爱民、保民、顺民思想。《荀子·哀公》语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与水的关系指出民众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尚书·泰誓上》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将“民”与“天”视为一体,意在提醒统治者重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道德经》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成为“圣人”标准即为打破与百姓的隔阂,实现与百姓意志的统一,民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立国之本。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写道:“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执政成效最好的检验,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亲仁爱民的政治情怀。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提出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民、保民、顺民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关注民生福祉,广泛听取民意,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人民是阅卷人,国家安全工作的成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敢于接受人民的审查和评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维护国家安全核心目的在于使人民免于恐慌,获得自由的生存样态,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和检验者,国家安全与否以及安全工作的成效如何,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为此,国家安全治理工作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发扬新时代“枫
本文标题: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97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