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世界经济的波动二、世界经济的周期0.33%1.90%3.60%1.00%4.90%3.00%2.10%0.00%1.00%2.00%3.00%4.00%5.00%6.00%1500-18201820-1870187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21992-20001、世界经济增长的长期波动1997-2007(2009)中美日欧的经济增长1500-1820缓慢增长,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和基本形态;1820-1870增长加速,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工业高速增长时代;1870-1913平均增速为2.1%;1913-1950,两次世界大战,增速下降;1950-1973世界经济渡过的最美好时期;1973-1992服务经济时代,中幅下行波动;1992-2000中速窄幅波动增长区间1950-1973年间的4.9%的高增长为分界点之前为扩散型上升增长区间;之后为收敛型平稳增长区间。如果经济下滑和恢复都比较快,中间间隔比较短,世界经济会呈现出V型波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1974年世界经济增长由上年的近6.9%猛跌至2.7%,1975年跌至1.8%,但1976年全球又恢复到了5.1%的高速增长)如果经济迅速下滑之后,经历较长时间才缓慢回升,就会出现U型波动;(1989-1993年的全球波动就是一种典型的U型波动。)经济增长在迅速下滑之后,如果长时间陷入低迷,不能恢复到原有的增长水平,就会出现L型波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负增长时期)。如果选择不同的尺度,则有可能出现W或M型波动如1976~1994年的W型;1975~1991年的M型世界经济的短期波动5.24.65.36.92.71.85.14.44.63.82.32.21.23.14.93.83.64.24.73.72.41.422.33.73.64.44.12.53.34.8012345671970197319741975197619801989199019911992199319942000世界实际GDP增长率2、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波动的原因:a)经济结构b)制度因素c)发展水平d)经济规模e)经济政策f)意外事件3、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环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国内经济情况全球经济环境差良好好好1.0%1.5%2.0%良好-1%-0.5%差-3%-2.0%-1.0%二、世界经济的周期1、什么是经济周期?峰值谷底繁荣衰退复苏危机A.马克思主义周期理论B.长波理论2、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解释B、经济周期长波论长周期的发现是在19世纪末1896年俄国的社会活动家帕尔乌斯发现在经济增长中有50年的长期波动,并归因于世界市场的扩张1913年荷兰经济学家海尔德伦发现经济有为期60年的大循环,并用生产扩张学说来解释但最系统、最明确地提出长波理论的还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现代西方的长波学派可以分为两大流派:a、现代长波技术论b、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熊彼特-长波技术论门施-技术僵局弗利曼-劳动就业长波论冯丹因-创新寿命论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a、现代长波技术论b、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由一个或者数个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体制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康德拉季耶夫罗斯托-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多因素制动论芒代尔-平均利润率波动论战后的六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948-1952(非同期)2、1957-19583、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非同期)4、1973-19755、1979-19826、1990-1993这些危机中的要特别强调的是:1、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交替A、二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B、美国卷入越南战争2、工业生产下降、失业剧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出现滞胀现象原因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是不对称的,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往往由于受资源要素的限制,有的产品生产较多,有的产品生产较少。但消费是全面的、均衡的。当这种不对称导致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出现不平衡时,就会引起经济波动。1973年的石油供应短缺-短缺性波动1929年的生产远远大于需求-过剩性波动A.农业经济时代-经常出现短缺性波动B.工业经济时代-经常出现过剩性经济波动C.服务经济时代-过剩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返回农业经济时代,人口、土地和自然条件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土地和人口一般是相对稳定的,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厄尔尼诺”引起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变量。“厄尔尼诺”致使东非部分地区降雨过量,而南部非洲、北非部分地区却持续干旱。在埃塞阿比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等这些靠雨水滋养的国家,农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返回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波动受到供给和需求双重因素的制约。自然条件几乎不再影响工业生产,供给可以相对无限地扩大,而需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短时间内赶不上生产的扩大。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往往错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常不一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返回服务经济时代,供给和需求同时发生,“即时需求,即时供给”,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由产品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使经济波动逐渐减弱。2001年由信息网络产品过剩引起的全球经济波动,从本质上仍是工业经济产生的后果。返回制度因素: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市场经济的供需平衡取决于价格、竞争、政府干预等多种因素,平衡是短暂的。---市场失灵计划经济的供给需求和价格都由政府控制,经济波动被严格限制在一定水平之内。----政府失灵从整个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世界经济波动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国家,而原苏联、中国、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波动较小。原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相当多是由于政治因素所导致,计划机制的低效率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增长的成本。长期积累的结构问题最终使计划经济国家不得不进行改革,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返回发展水平:处于成长期的国家经济波动往往比较频繁。1857-1937年80年间,世界经济发生了10次经济衰退性波动,平均每8年左右一次。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经济使生产活动不得不通过剧烈的经济波动来调节。人们在危机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治理经济,世界经济逐渐成熟。20世纪后期,许多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市场失灵,仅出现了3次全球性经济衰退。20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波动--人为石油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香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通力协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短。返回经济规模:由经济规模决定的经济质量也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小国--只要不大的外部力量,经济就可能很快增长或剧烈波动大国--相同的外部力量,相当于小国而言,其国内经济增长或波动会比较小。大国经济比小国经济增长速度慢,增长幅度小。但大国经济一旦启动,其惯性也往往大于小国经济,波动的幅度也较小。大国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产生的质量效应和抗冲击性,其经济波动也多源于内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下降源于持续的政治动乱;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瘫痪源于制度的崩溃;美国的经济波动则是由于其自身周期性因素。返回经济政策: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错误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增长的人为波动。拉美国家:高通胀和高负债发展中国家:单一经济结构对世界市场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成本增加发展中国家---致命的打击。民主刚果——铜和咖啡——占出口总额的42%2000年世界铜价从1990年的2661美元/公吨下降到1813美元/公吨咖啡价格从118美分/公斤下降到91美分/公斤。返回意外事件地震、干旱、洪水、风暴等是目前人类尚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战争、政治事件等意外因素经常导致全球经济波动。战争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后期,全球进入冷战时代。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返回早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波动和周期变化密切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决定了生产活动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从繁荣到衰退、再从复苏到新的繁荣周而复始的过程。有两个基本过程——中间包括两个阶段复苏繁荣危机衰退繁荣衰退返回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四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经济危机仍是再生产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物质性的基础区分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中间性经济危机返回熊彼特-长波技术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的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个长周期包括一次产业革命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创新”的内涵: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三个周期1、1787-1842纺织工业和冶炼技术起主要作用2、1842-1897蒸气机和钢铁时代3、1898-1946电气、化学汽车时代返回1、熊彼特(Schumpter,J.A.)•(1883~1950)美籍经济学家。出生于奥匈帝国,早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一战前后,曾在奥国的几所大学任教,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美籍德国经济学家格哈德.门施-技术僵局新的创新产生新兴工业部门,推动经济达到高潮,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张,会最终达到需求饱和,形成技术僵局,也就是长期的萧条和大危机。只有出现新的基本创新才能打破僵局。技术僵局是基础创新的前提,也是推动创新高潮出现的主要动力返回弗利曼-劳动就业长波论在长波上升时期,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创造出大规模的新投资和新就业。经济繁荣的顶峰也就是就业的高峰。大约25年,新兴工业部门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以至于完全消失。在长波下降阶段,随着经济的衰退,大批工厂关闭,失业不断增加,出现严重的就业危机。返回冯丹因-创新寿命论任何一种新技术都有介绍(20年)、扩散(20年)、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他们对宏观经济也产生影响,使之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和危机繁荣衰退复苏危机介绍扩散成熟衰退返回康德拉季耶夫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7-10年的短周期,还存在着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周期长波论,认为每个周期当中又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一般情况是长期波动的上升期繁荣年份比较多,而下降期则以萧条年份为主。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在经济复苏阶段,资本家购买新机器扩大生产,促进了生产机器部门的发展,产生了对原材料和工人的需求,于是刺激了消费资料的需求,促进了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生产。这样一来,整个经济都繁荣了。返回康氏长波罗斯托-相对价格长波论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相对价格的高低,引起初级产品的相对过剩与短缺,这是形成长期波动的基本原因。在长波上升阶段,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产生投资过剩;下降阶段,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投资减少。相对价格影响投资格局,从而影响资源开放需要很长时间,这就形成经济的长期波动。返回筱原三代平-多因素制动论主要有四个因素:1、技术革新2、通货供应量3、能源资源4、战争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增长到高峰,高峰时往往会发生战争,导致通货供应量增大,能源紧缺,致使长波上升过程结束。返回芒代尔-平均利润
本文标题:世界经济概论第二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1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