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讲第一节新中国的诞生一、新中国建国条件的成熟和建国方案的形成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一举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新中国建国条件的成熟:中国革命进入到1949年后,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完全成熟。首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其次,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空前的大团结。第三,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它为建立新中国直接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经验,并培养了大批干部。第四,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建国方案的形成:要建立新中国,需要有一整套建国纲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提出了完整的建国纲领。首先,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共产党把对新中国国体的构想概括为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在中国现阶段,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个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把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建国方案的形成:其次,关于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和经济方针。中国共产党曾经颁布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五种经济成份”理论,即新中国的经济主要由五种成份构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第三,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新中国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国方案的形成:建国方案的形成:第四,关于建国以后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在全国胜利和解决了土地问题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针是:必须使我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建国方案的形成:第五,关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个建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方向问题的重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二、建国盛会的召开和建国方略的制定建国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与到达哈尔滨的民主人士进行协商,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确定在1949年召开新政协,决定由23个单位派代表组成新政协筹备会。建国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1949年6月15日,由23个单位、134人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会议选举由21人组成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筹备会下设6个小组,分别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单,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大会宣言,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1)商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单。新政协要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阵容就必须扩大。要做到既有广泛的代表性,足以体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也要体现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为基础,不能机械地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而且要慎重掌握敌我界限,防止反动分子混入。经过多方协商,再三斟酌,历时三个月,才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名额和名单。代表名单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它的广泛性。二是反映了严肃的政治标准。三是既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实现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2)拟定提交新政协审议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三个重要文件草案。在这三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都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就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共识。新政协筹备会拟定了新中国的国名。经过讨论,采纳了民主人士张奚若的意见,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3)筹备会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全国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新闻、工商等各界人民团体的筹备和成立,连同此前建立的全国总工会、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使他们作为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参与筹备工作。9月17日,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正式决定把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基本通过了《共同纲领》草案等三个重要文件,准备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新中国的建国纲领:首先,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立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第三,纲领规定了关于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任命政务院总理以下各单位负责人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11月1日,政务院所属各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这是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盛会。大会听取了会议筹备工作及关于起草三个重要文件的经过及其内容的报告。9月27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29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0日,大会选举毛泽东等180人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由63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包括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政权。在民主联合政府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他们直接参加政府,承担一部分国家事务管理的责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它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它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人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它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把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了一个缺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革命的经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新中国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二节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初建与中苏结盟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的是美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合作走向战后对抗,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在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战后,美国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大大削弱的基础上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重要方针,这是中共中央在外交问题上作出的三大决策。“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讲的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的。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强调“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其本质是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要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所以,新中国应该和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另一方面,这也同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关。建国前夕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宜布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到建国一周年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总计已有17国。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思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1949年12月起,毛泽东访问苏联,受到苏联党和政府的盛大欢迎。经过毛泽东做工作,斯大林才同意签订新的中苏条约。1950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新的中苏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关于中长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苏联不迟于1952年末把管理中长路的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军自旅顺口海军基地撤走,并将该地区的设备交给中国政府;大连完全直属中国政府管辖,有关财产由中国政府接收。中苏条约的签订,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决肃清帝国主义
本文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2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