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寻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农业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基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五千年前北:黄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南:长江屈家岭、河姆渡文化人:神农氏、稷、公刘→仰韶文化蚕茧(4000多年前)龙山黑陶(4000多年日照)←屈家岭文化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出土河姆渡遗址骨耜河姆渡文化陶纺轮河姆渡文化象牙盅(6900年前)河姆渡遗址陶器河姆渡遗址陶器←先农坛一亩三分地←距今7-5千年距今5-4千年距今5-4600年距今7000年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形态夏商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以集体劳动为主;井田制;土地国有、不得买卖;地官司徒管理土地;西周后期私田出现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春秋战国:进行重农改革;齐、魏、秦秦以后:以“重农固本”为国策东周以后直至清代,封建的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三、农耕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1、历代王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2、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3、孔孟儒学强化了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意识四、农耕自然经济的文化财富1、农耕灌溉与农政主张农耕与水利并重;农耕与节气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政绩观和勤农观2、农事信仰与农书文献与农业相关的神话传说;农业文化现象农耕经验与农书文献中国人把安居乐业视为太平盛世,把丰衣足食看作最高的社会理想,把文化昌盛当做民族的骄傲。→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农书文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五、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再生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元人绘耕织图←广东阳江海域南海一号宋代商船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六、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商品经济发达较早缺乏独立性,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发展惰性发展高峰:西汉的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康乾盛世七、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手工业、货币贸易:世界领先地位•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州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唐·杜佑《通典》卷七•真宗时宰相王旦说:“国家承平岁久,兼并之家,徭役不及,坐取厚利。京师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木牛流马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迟缓从现代观念看,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要比仅仅理解为一种经济现象更准确。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方式:雇佣劳动、资本运作、赚取商业利润。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迟缓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的周期性失调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和束缚:意识形态的保守→•这种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以同一形式再生产出来,如果偶然遭到破坏,它也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再建立起来。这种简单的生产组织,为这个秘密的解决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个国家不断瓦解,不断重建,王朝也不断变更,但与此显著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社会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在政治风云的浪潮中,总是原样不动。-《资本论》卷一,63年版←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区域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吸纳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成分。2、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前进的过程。3、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何特点?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4、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难以产生与延续?5、中国农耕经济对国民性格有何影响?书目•王亚楠《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科版81年•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局2005年•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2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