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产业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企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2、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的。3、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和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本身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产业结构的关联是判断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4、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5、产业发展:是指某一单个产业从诞生到被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全过程以及其对其他产业演变的影响过程,包括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6、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7、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规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8、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干预的政策,它的作用机理是对产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产业要素或产业关系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的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9、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10、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11、产业布局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政策措施。12、产业规制:是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准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13、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14、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15、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16、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17、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18、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产业。19、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20、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21、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22、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23、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用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变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24、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25、“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来扼杀自由竞争。26、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它使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了限制。27、增量调整方式:是指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对投资方向的改变,把资金投向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28、存量调整方式:指对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实行重组或再配置,包括资产有偿转让、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等方式。29、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30、现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生产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31、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它们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决定的。32、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33、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34、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二、简答1、何为有效竞争?它的判断标准有哪些?答:A、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B、判断标准: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最大动因?答、A、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它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B、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C、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D、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3、试述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答、A、企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这是因为: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终还要靠企业来完成;第二,企业能否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是产业能否不断发展的关键;第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如果没有企业的呼应,就不能落到实处;第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第五,由于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是企业经营不善或相互拖欠造成的,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企业也负有很大责任。B、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这一系统工程的中心环节。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提高投入生产要素(资金、劳动、知识和技术)的使用效率,把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开始,构成一个链条:即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开发(R&D)—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市场等)—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必须相应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中介组织的作用,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这里企业是主体和突破口,这是因为企业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是研究与开发、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是一所大学校,是教育、研究、生产的重要阵地。4、简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答、A、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B、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5、试述X非效率。答、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类型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作X低效率。研究表明:大企业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B、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C、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6、解释配第—克拉克定理。答、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7、解释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答、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笔记整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