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与后WTO时代中国证券业的发展
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与后WTO时代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一、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1、国际金融混业经营的原因金融混业经营及管理的原因,一是科技发展,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过技术手段对金融的监管能够严格实施,二是由于金融业竞争的需要。回顾历史,美国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通过了《美国证券法》,从此走上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道路。由于在1985年公布的世界十大总资产规模和竞争力最强的商业银行中,美国只有一家CityBank名列其中第七位。鉴于此,美国在1986年1月破例批准J.P.Morgan成为第一家商业银行开始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随后的十年来,美国有数十家金融机构相继进入了跨业经营,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是美国金融业走上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道路的标志。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首先是金融自由化,包括资本流动的自由化、金融机构的自由化,更包括业务范围的自由化;其次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在分业经营时期,美国把商业银行的监管归属于联邦储备局,把财政监管归属于财政部,把证券业的监管归属于SEC,形成美国金融管理机构的三角框架。在重新实行混业的时候,金融监管机构也将会重新设立。我国金融体制的现关是还没有完成分业经营和监管,面对国际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的潮流,我国怎么办?2、金融分业探源美国证券公司的产生来源于三种形式。早先的直接融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能够在直接融资中对发行债券、股票、商业票据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部和信托投资部,因为他直接把有关的资金贷款给企业,由此把握了企业经济命脉,从而能够在控制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商业票据过程中占据了垄断地位,从而获取暴利。后来企业自身感觉到这块利润相当丰厚,也建立了自己相应的证券经营机构来经营发行业务。到了一定阶段由商业银行的证券公司与大型企业自己组建的证券公司工作人员中分流出一部分熟悉市场的专业人员自己也开办证券公司。在1929年以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处于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时期。由于商业银行垄断了企业的某些资金来源,有能力把握银行或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商业票据,从而获取暴利,所以银行把很大一部分资金直接投资到企业,获取原始股票,在二级市场抛售。证券公司当时能了解和把握的也就是看到股票买进和卖出赚取差价非常容易,在供不应求的初期他们多数也采取这种方式投资股票,同时把款项贷给股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透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金大量进入股市,也直接影响到广大的储蓄居民,他们看到把钱存在商业银行利息很低,不如把存款从商业银行取出来投资于股市以获取暴利,所以当广大的储蓄居民从商业银行取出存款的同时,商业银行只好从股票市场抛售股票来支付居民取款。在1929年10月,当股票价位非常高时,银行通过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获得资金来支付居民取款,结果造成机构抛售,股票下跌。证券公司此时看到股票下跌,担心透支给股民的资金不能收回,也要求股民斩仓,拿回自己透支给他们的资金。所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为:从经济泡沫到狂抛股票,再到股市危机,以致引发银行危机,最终出现全面的经济危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是美国政府委派格拉斯先生和斯蒂格尔先生,通过共同调查,最终形成了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的最主要观点认为出现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把客户的短期资金化为股市的长期投资,从而引致资金链的断裂,造成经济危机。所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提出了从制度上建立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思想。1934年通过的《美国证券法》使美国金融业走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道路。1948年日本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根据美国的要求设立了日本证券法,所确立的模式也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随后,韩国学日本也走上了分业道路。3、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中国金融管理体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83年以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归人民银行监管。1992年,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仍然归人民银行监管。1992年之后,中国成立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监会,由此确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模式,目前还维持这种格局。分业管理的实质主要是在本源上商业银行只能做存贷款业务,而不能进入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而投资银行只能做本源业务的投资、经纪、承销、自营业务,不能参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还没有完成,世界金融业却已开始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取决于两个方面:(1)金融管理体制,包括四个方面的参照因素: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法制建设的环境、行业自律状况、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这四个方面形成了金融业走分业或混业道路必须考虑的因素。(2)业务的界定,是彻底放开让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机构设置自由化和业务范围自由化,还是有限定地界定某一领域的业务达到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目的。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该怎么办?一方面是全球金融发展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而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只能是基于一种阶段性选择,而阶段性的选择就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这一步还没有走完,假如立即重新回到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的路子,笔者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以时间界定,笔者个人认为至少要有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从分业管理走回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的路子。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中国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迈出的第一步还没完成。(2)中国证券商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各地人行原先组建的证券公司,这在中国多达80家左右,这是我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起源;第二是从各家商业银行脱离出来组建的证券公司,这类证券公司在中国近10家;第三是信托投资公司分派出来的证券公司。就目前这三类来源的证券公司而言,人民银行组建的证券公司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还没彻底完成;商业银行组建的证券公司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到目前为止有一半左右完成的比较好,还有一半基本上没完成;信托投资公司组建的证券公司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也正在进行之中。所以分业还有一大段路要走。(1)国家正大力推出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是为了证券公司规范管理、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包括增资扩股、进入综合类券商、融资、抵押贷款、发行金融债券,最终包括证券公司上市等,而券商能否得到这些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是是否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以及自身资产质量好坏。(2)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过程中,目前中国券商的格局还没有最后确定,依笔者管见,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浪的资本市场冲击,第三浪的时间至少要3-5年,比第一浪和第二浪时间长,在此之后才能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券商的格局。(3)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要先规范、壮大自身的证券机构,另一方面中国肯定要走向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的道路,但是这个时间至少也要5年之后。二、后WTO时代中国证券业的发展1、流通领域的变革将引发中国的第三次革命-市场经济革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四章中说过,任何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是由流通领域引起的。流通领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一种是制度上的因素,一种是技术上的因素,使流通领域产生革命,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流通中交易费用的降低,从而产生某种生产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由此而形成产品市场规模扩大,最终引起生产方式的直接变革。加入WTO后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也是从流通领域开始。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第一是制度上的原因,也就是说加入WTO后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体系之中,第二是技术上的原因,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对流通领域的冲击更大,导致的结果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工业、电讯业、金融业等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直接降低,由此引申到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某些产业将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而不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难以维持直至消亡,从而由流通方式变革引申到生产方式变革。中国加入WTO之后,21世纪出现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正在组合或改造所有的传统产业。这种组合或改造表现在证券业一级市场上,除了传统的承销业务,项目融资将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国家主权融资、公司法人融资和真正的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将包含政府财务顾问、企业财务顾问和某些对突发事件处置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也将包含类似于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在二级市场上,会出现真正的有形市场的结合,网上交易将进一步发展,同时引起二级市场经纪人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现有的现贷交易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现货、期货、汇率四大手段同时并行的资本市场。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将会整合和改造所有传统产业包含金融业和证券业,最终的表现方式是:(1)旧的经济秩序会瓦解;(2)传统意义上的均衡会遭到破坏;(3)人与人之间在观念、方法、手段上的冲突会加剧。因此,加入WTO由流通领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最终结果就是要解放生产力,产生新的、高效的机制。体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要真正使资本融资国际一体化、多元化的金融品种同时出现并得到发展,形成流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在此过程中,既会出现新的运作方式或生存方式,也会出现新的利润掠夺方式。有人说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市场经济革命。对中国加入WTO的这种革命,我们要注重从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互动中来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2、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入WTO对我们到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所谓的机遇就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纳入世界经济的轨道,中国证券市场隐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而挑战就在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结合证券机构的反应能力、反应速度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公司方针正确、措施得力,增长潜力就会变为现实,方针失误、措施不力,则潜力难以变为现实,就可能产生负作用、负效应。证券市场的潜力表现在基本业务以及由此衍生的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两个方面,而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捕捉机遇或者说捕捉市场潜力又在于外部的配套环境和内部的条件。外部的配套环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金融品种多元化和金融自由化得以形成,第二和第三是与之相配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部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核心资本的竞争力,二是制度,主要是激励机制和竞争淘汰制,三是技术手段,四是人才。要正视这种机遇和挑战,要捕捉这种市场潜力,对一个证券公司来说就是要正视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侧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1)壮大核心资本与总资产规模。就目前而言,中国券商总资产规模普遍较小,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理顺产权关系,扩大资本规模,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兼并重组,推进券商上市。(2)强化技术手段,完美组织框架,规范业务流程,防范管理风险。要充分认识到卫星网扩容、DDN网络建设、建立交易中央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多媒体影视系统、建立证券交易中央实时监控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与决策支持系统<DSS>、以及拓展网络交易的重要性,要以技术手段强化管理,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券商应向集约式经营和集约式管理方向转化。(3)创新证券品种,提高队伍素质。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是现货、期货、利率、汇率品种健全、财政货币政策灵活有效、竞争者既能够走进去又容易迈出来的规范化市场。要参与国际竞争,政策将促使券商不再作茧自缚,市场将促使券商向证券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提高队伍素质。它既包含了领导管理素质,又包含了员工综合素质;既包含了队伍专业素质,又包含了企业文化素质,还包含了应用技术手段和具备外语水准的素质。要参与国际竞争,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是中国券商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1、深刻理解加入WTO后的变革中国加入WTO后的变迁要从历史的角度,要从流通领域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旧的经济秩序瓦解、传统的均衡的破坏、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方法、手段上的冲突加剧,最终导致新的高效率的机制产生这一角度来理解。体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要使融资国际一体化、多元化金融品种同时并存,形成流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只有从这一深度和高度来理
本文标题: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与后WTO时代中国证券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