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财经活页2009年第15期(总第135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2009年8月15日本期主题:低碳经济[按]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惊人。截至2007年底,全世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预计还可以开采133年,天然气储量预计还可以开采60年,而石油储量预计还可以开采41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人类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渐增多,大气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各种气体异常现象及其伴随现象随之而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统计,1906年-2005年这一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1870年-2004年期间,海平面每年的平均上升幅度为1.44毫米,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一增速增加到每年1.77毫米,目前这一增速为每年3毫米;2003年-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使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对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人类需要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来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2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在认识低碳经济问题上,还必须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经济并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潜力是负成本的,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的;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处理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5次会议上通过。同年6月11日于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字,当时有155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了《公约》。1994年3月21日,即得到3第50个国家的批准90天后,《公约》开始生效。到目前为止,《公约》有189个缔约方,其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第一届缔约方会议于1995年在德国召开。在这届会议上,与会代表们通过了“柏林授权”,要求各缔约方进行谈判,以通过量化目标和规定时限进行减排。这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促生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自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期间有84个国家签署了《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年-2012年间(第一承诺期)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议定书》还规定了3种“灵活机制”来帮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其部分减排目标,这3种机制是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和联合履行主要涉及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之间的合作;而清洁发展机制涉及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之间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方面的合作关系。《议定书》的生效条件是55个《公约》缔约方批准,且其中的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占全部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以上。由于美国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一国家的36.1%,在美国拒绝批准《议定书》的情况下,要达到生效条件,意味着几乎所有其他附件一国家都必须批准。俄罗斯因占1990年附件一国家17.4%的排放量而持有决定《议定书》生死的一票。在俄罗斯于2004年11月18日向联合国正式递交加入文件后,《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截至目前共有175个缔约方批准、加入、接受或核准《议定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我国很早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也先后制定了一些法规和计划,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逐步推动我国迈向低碳发展之路。——构建环保法律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森林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环境保护法律,从气候治理、资源保护、资源节约、清洁能源等各个方面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保规划,为发展低碳经济确立战略思路。先后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等多个法律文件和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借鉴。2005年9月5日,中国和欧盟在北京签署《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15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同月,科技部万钢部长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超2亿吨标准煤,太阳能、氢能、风能与生物质实现产业规模和应用的突破,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长已超过了整体能源的增长。——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著。2008年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054处。中央财政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49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712万千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近三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应该说,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解决能源、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通往低碳经济之路不会平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政策手段单一,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的推行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减排压力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指令向地方政府和企业下达减排指标,依靠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行政色彩浓厚。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凭借其行政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能源环境成本的约束作用弱化,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不足。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仍然很不合理,能耗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增加,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如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万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6万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增长9.5%。第三,资源要素价格扭曲。我国许多引导、限制、激励政策措施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我国目前环境无价、资源低价的状况是分不开的。第四,现行政绩考核制度的阻隔。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依然突显“不作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实行的任期制加上不全面的考核制度,地方各级政府中存在着片面政绩观,注重GDP数据,崇尚“大干快上”,追求短期内能快速见效的项目和工程,而往往忽视需要长期投资、见效慢的环保项目和措施。二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就业压力,致使相当一部分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中小企业得到保护。5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近年来,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的重大课题,成为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外交、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热门议题。英国:斯特恩报告和减排行动英国政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问题上十分积极,也是少数几个达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之一。英国目前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减少30%,2050年减少60%的减排总体目标。受英国政府委托,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经济学家斯特恩对气候变化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英国政府于2006年10月发表了《斯特恩报告》。斯特恩报告分析了关于气候变化本身的经济影响的证据,并探索了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经济内涵。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市场失灵现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虽然没有人可以完全肯定地预测气候变化的后果,但是我们现在有足够的信息,知道这些风险。证据显示,忽略气候变化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斯特恩报告提出,2050年世界经济的规模比今天要大三到四倍,但是排放要比今天降低四分之一的水平,所以就需要有新的工业革命,建立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英国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最近发布的报告提出了实现低碳城市所需要采取的一些政策。——城市是排放温室气体的最大贡献方,80%的化石原料是由建筑和交通所消耗。住房在英国产生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排放,2002年以来,英国新建筑的能效增加了40%,英国要求所有的住房到2016年的时候实现零的碳
本文标题:低碳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5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