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研究姓名:张晓怡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指导教师:慕刘伟20060420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研究作者:张晓怡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曹俊勇.张兰.褚保金资本、风险与银行资产证券化:一个实证检验的框架-江海学刊2006,(6)从理论上看,资产证券化能够为银行带来资本充足率改善、风险水平降低等效应.但有研究表明,实践中资产证券化带给银行的影响可能是中性的.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深入分析与考察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对于合理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充足率、风险水平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资产证券化的确能够起到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2.学位论文董雁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2008为妥善处理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利用证券化手段化解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不良资产证券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不良资产无法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导致不良资产的定价非常复杂,不确定性相当大.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不良资产如何证券化对资产管理公司、证券中介机构以及金融研究人员而言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首先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入手,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其次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剖析国外发达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我国实际操作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新实例--“东元2006-1重整资产支持证券”,从而发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特点以及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交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以及相应得生态环境建设.现阶段受制于目前的法律环境,SPV采取信托模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但是在交易结构的细节方面需进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风险分散理念构建资产池;加强内部增级,扩展外部增级,扩大信用评级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围;放宽申购利率区间等方面。另外,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建设、资本市场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分析和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学位论文孙以全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动因分析及实证检验2006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渊源出发,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法律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化筹资优势;指出了资产证券化可以作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之一,并有其特殊的优势。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诸如资本充足率低下、流动性不足、风险集中、盈利能力不足等等;并指出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总结了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几种动因假说:提高资本充足率,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假说;增强流动性,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假说;防范风险,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假说;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假说;提高金融机构收益假说;动员储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加快金融深化进程假说;提高金融效率假说等;并且对上述动因假说分别作了实证分析。本文在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理论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国情,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资产证券化对解决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4.期刊论文黄小平.肖鹏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西南金融2006,(9)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由于其复杂而巧妙的交易设计,使得发起银行可以通过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改善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本文通过对建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分析,发现在资本监管的约束下,银行被要求按照证券风险暴露程度计提资本,这使得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善资本充足率的效果并不显著.5.学位论文徐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充足性之间的法律机制2005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抵押贷款支撑证券市场在美国已经成为仅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证券市场。在欧洲和亚洲,它也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这种与传统融资方式截然不同的融资方式,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的证券,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达到融通资金、分散风险、增加经营效益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交易目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银行业务的全球化,资本充足性监管已成为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机制的重要内容。199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商业银行法》,其中第39条提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这是我国银行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 与此同时,基于规避资本约束的动机,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给我们带来收益的同时,又蕴含了许多的风险,例如资本套利风险、交易结构风险、银行经营风险、信誉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等。作为国际金融论坛和银行审慎监督促进组织的巴塞尔委员会,对于国际金融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浪潮和所隐含的风险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充足性之间的法律机制进行研究。6.学位论文谢超峰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在我国实施的制度环境分析2005一、选题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来看,银行系统存在的不良贷款率较大,资本充足率不高等问题则是制约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则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金融发展历史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资产证券化这一发轫于美国的金融创新技术原本是为了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的。而对于我国金融系统中的具体问题,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似乎也存在很多先天的优势,它可以解决我国银行系统中诸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等问题。而我国最近推出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办法也正是基于资产证券化的这些优势,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二、研究方法与逻辑架构本文采用逻辑推理方法,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首先,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及其在全球业务的扩展。然后,说明其运作流程和主要的参与主体以及分类方式,并比较表内证券化和表外证券化的优缺点。围绕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有很多理论解释,它们大都是以其如何促进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本文第二章主要介绍这些理论,此外,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在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概念和理论解释之后,本文接下来的两章分别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风险。其中第三章主要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分别介绍各个参与主体的收益和金融体系的效率的促进。而第四章也相应的从宏微观两个层面介绍了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并结合中国实际说明了在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风险。按照“洋为中用”的原则,我国目前也在试验让资产证券化技术为我所用。本文的第五章正是结合中国实际,说明在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前景预测,并着重分析市场上需求力量。然后,结合目前已经推出的各项法律法规,评价这些规章制度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长远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了这些相关制度的发展方向的建议,以图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三、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资产证券化存在在于它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围绕这一促进作用,学术上存在几种理论解释。2,资产证券化业务在近年来全球迅速发展,其原因在于它具有如下优势:对银行等发起机构:转移和规避风险;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降低融资成本;获得流动性需求,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等。对金融体系:资产证券化则分别从结构效率、分配效率和操作效率三个方面提高进同体系运行的效率。3,资产证券化在给金融体系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表现如下: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定价风险,多方参与的风险,结构风险,竞争风险,金融体系变动风险。其中关于定价风险还存在一些解释:系统缺口理论、学习阶段假说,灾难性近视假说等。对其他相关主体的外部性:对无担保债权人的影响表现为:资产证券化使得对债务人的监督减少了、模糊的信号表达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完备等。而从法律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机制所产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发起人清偿能力的下降、欺诈性转移和逃避责任,这也是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另外,资产证券化这一新的融资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基础现金流的风险和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其中基础现金流的风险区别于其他金融资产包含的风险之处在于:基础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等含有期权性质的提前偿付选择权。这给基础现金流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则包括:法律风险、第三方风险以及结构风险等等。4,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规章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及其发展方向。首先,我国需求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需求方在于:个人投资者和保险、基金以及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潜在需求也依各自的特点而不同。其次,规章制度建设:随着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启动,相关的系列法律制度建设也随之相继出台,这些制度是基于我国资产证券化所选择的信托模式,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复杂和法律基础的不健全,这些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而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更进一阶的法律制度建设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本文给出了与之有关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四、创新与不足(一)创新:本文说明了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理论解释和经济学意义,并比较系统的说明其优势和风险。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中国即将推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前景,并对最近出台和即将推出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本文还针对我国施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资产证券化相关制度的发展方向的建议。(二)不足: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制度尚没有出台,如对于税收制度的分析基于预期,可能与实际规定有偏差。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刚刚起步,实际情况和资料不足,导致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进行理论探讨,所运用的数理分析较少,进一步的模型数量化研究留作今后的课题。7.期刊论文钱巍中小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选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根据2004年2月27日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目前国内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出发,考察了各种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从降低资产规模角度出发的解决方案,即实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解决中小商业银行资本扩张速度跟不上资产快速扩张的矛盾.8.学位论文贺定球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分析2007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满足一定标准的多笔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池,并将资产池的现金流转让给特殊目的中介,特殊目的中介再以此作为支撑,对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在市场上发行可流通的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包括破产隔离、重新捆绑和信用增级、证券发行三个环节。从微观层面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中间业务比例等效应。从宏观
本文标题:信贷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5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