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当地经济推动
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当地经济推动[摘要]根据埃弗雷特·李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每一个迁移的流向都伴有一项反的反迁移流,大量农民工或因自身因素,或因政策因素,或因经济因素出现返乡现象。这些农民工返乡,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无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当地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农民工?政府应如何做出政策安排和引导农民工就业?[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影响分析对策研究一、前言根据埃弗雷特·李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每一个迁移的流向都伴有一项反的反迁移流,大量农民工或因自身因素,或因政策因素,或因经济因素出现返乡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工潮”来势汹涌,90年代后期一些地方实施筑巢引凤的“回引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有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生长点,一些农民工返乡待业或创业。也就是1997年开始,农业部开始了“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课题研究,农民工返乡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农民工群体的特殊人口学特征使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08年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原来依赖出口外销的中小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大批企业限产、停产或者外迁,因为滞销,农民工无活干,不少农民工陆续返乡。农民工返乡人员不断增加,返乡现象也长期存在。这些农民工返乡,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无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当地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农民工?政府应如何做出政策安排和引导农民工就业?二、返乡农民工的人群特征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决定,则是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个选择,是建立在成本与收益分析基础上的一个决策过程。不同的人群特征决定了这些农民工返乡的不同原因,他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最终选择了返乡。我们把返乡农民工分为三种人群:(1)年龄偏大且劳动技能单一这类人群由于无技术或技能单一、主要靠体力劳动赚钱。随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不景气,这部分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资报酬也低;加上自己年龄逐渐增长,长年在外,还不如回家照顾家庭。于是选择了返乡。(2)年轻且有一定工作技能这类人群期待能在城市长期“奋斗”下去,但由于城市经济受到冲击如这次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失去工作或收入降低,且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外地的高消费水平使他们不得不回乡待业或创业。还有一些女性由于生育、抚养或照料孩子,不得不暂时返乡。这类人群出去挣钱愿望强烈,如果外地经济好转或家庭条件允许,他们的返乡行为是暂时的,但也有可能返乡了就很难返城。这类人群的返乡行为不稳定。(2)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或人力资本这类人群的返乡往往是主动的自发行为,本身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或人力资本。他们希望凭着自己的积蓄和拥有的技能在家乡办乡镇企业或个体经营。也有部分地区的“回引”工程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着农民工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或创业。三、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返乡的迁移行为不仅影响到个人以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也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从外出到返乡,不仅是劳动力个体就业地点的转换,同时也是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的改变。农民工返乡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劳动力个体及农户家庭层面,也会不可避免对输出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首先,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大量新鲜的劳动力回到农村,激活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但地的产业结构变动。农民工返乡虽部分回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但仍有一部分到了乡镇,做小买卖或搞运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或人力资本的农民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办乡镇企业或参与投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其次,充实当地劳动力就业市场。有的地区劳动力缺乏,目前正值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建设新时期,部分地方缺乏大量的密集型劳动力。农民工返乡正是家乡建设发展的契机,既能就业,又能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第三,带动当地消费水平。由于受城市消费观念影响和农民自身有一定积蓄,农民的消费方式由自给型逐渐向商品型转变,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性转变。而且农民工返乡,农村消费人口增加,增加了就业岗位,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最后,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返乡时大多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能,头脑更加灵活,有一定的交际能力甚至在外地或城市有一定的关系网络,其中不乏优秀的生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不仅注重家乡的发展,也注意拓宽对外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当地的投资和交易范围的扩展,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2)消极影响首先,对当地就业市场产生压力。部分劳动力输地区的非农产业不太发达,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有限。一旦农民工大量返乡无疑会加大非农就业机会的供需矛盾,大量农民无法就业。而如果大量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多回到农业生产,由于人均农业资源紧张,又没有足够的机会获得本地的非农就业岗位,加重了农业就业压力。其次,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由于许多年轻返乡者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不足,劳动力回流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首先,农村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受到冲击。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受了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更新了观念。比如形成了法制观念和市场观念。尤其是生育观念的改变,有利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和当地的长远发展。另外,许多人通过自身的外出经历感受到受教育的重要。这一观念上的变化对于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更有重要意义。其次,丰富着农村文化生活。表现在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熏陶,接受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文明思想,思想更加现代和开放。农民工返乡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已不同于出乡前的生活习惯,甚至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丰富了其他农民的眼界。第三,有利于农村家庭的建设。农民工返乡一来可以缓解家庭人手的不足,降低生产生活的劳累程度;二来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家庭,对“留守老人”、“留守子女”给予更细心的照料和教育,使农村老人老年能享受天伦之乐,使子女学业多了份家庭督促。再者由于长期在外,农民工与子女关系淡漠、与父母亲情疏远、夫妻长期分离的也容易使夫妻关系紧张,农民工返乡可以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发展。最后,加快了农村社会变革进程。一方面,有返乡农民工凭着在城市获得的管理才能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先进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地用在农村,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来说返乡农民工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相对在家务农农民要高。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上,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具有较强外部效应的事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工返乡对家乡的奉献推动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再者,农民工在外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农民工返乡,将外地的先进文化传播给当地农民,将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文明的融合,扩大了农村的开放程度,改变了输出地的社会生活,加快了输出地的社会变革进程。(2)消极影响首先,攀比现象较严重。农民工返乡后带来外界的不良习俗,特别是穿戴、消费互相攀比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可能是消费习惯无法转变回来;另一方面可能是某种思想在支撑攀比现象继续。有的农民工返乡后仍然穿着讲究,甚至购买高档消费品,以此向“乡亲”证明自己在外打工小有积蓄,与其它农民不同。其次,增大了农村管理压力。部分返乡人员对本地税费征收方式不满: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农户直接上缴的税费负担相对较轻,而输出地农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一般比较薄弱,农户分担的上缴任务要更为沉重,这种反差强化了返乡人员对本地村级管理工作的不信任度,干群关系紧张。四、对策与建议农民工返乡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而论。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返乡的农民工人群特征也有所不同。政府应负起主要责任,解决这些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问题。1、总体思路首先对农民工返乡人群摸底调查,做好各类人群的数量统计,掌握返乡农民工的人口结构和返乡前的职业结构,有条件地区做好档案,及时关注农民工流向。对劳动力缺乏地区,鼓励返乡者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对劳动力充沛地区: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政府对于农民工返乡要有组织化、秩序化,尽量帮助农民工培训,创造就业岗位。但创造就业岗位不光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扩大就业接纳能力,这包括引进资金、产业调整、组织公共工程等;其次,鼓励返乡农民工灵活就业。要鼓励和支持有资金积累、技术积累的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但能够创业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所以,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谋职业,包括个体生产、个体经营等自雇形式的灵活就业。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确定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政策,使返乡农民工充分就业!2、具体政策方向(1)对第一类人群:一方面,鼓励这些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农业应该得到调整,持绿色农业发展,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一来顺应了政府拉动内需并缓解就业压力的愿望,二来可以增加中国粮食储备,并增强中国在粮食方面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吸引农民工返乡种粮,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率水平,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契机。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对于城市人群是弱势群体,但对于当地其他农民却是优势群体。他们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获得了现代社会的理念,学到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经验,他们更善于获得信息和利用现代科技,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集约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村是机遇而并非挑战。(2)对第二类人群:一方面本地可以接纳吸收掉的有特长的劳动力这样一部分可以在本地安排就业,一部分掌握有专业技能但是本地吸收不了的,可以进行职业再培训,在本地区重新就业。一些新兴产业崛起,相对而言,企业用工需求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劳动部门可以搜集岗位就地安置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实施有序转移。各级政府在各项工程中应该主动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劳务输出地区和劳务输入地区之间加强联系和衔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信息情况,建立信息透明的就业信息公布平台,有效推动农民工灵活并充分就业。(3)对第三类人群:这部分人群返乡行为是完全自发的,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或管理,对发展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的今天,在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一边创造就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推进城市化发展。对于这些潜在的创业力量,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并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五、结语笔者在查阅返乡农民工相关著作或论文时看到,绝大多数论文把“返乡农民工”与“创业”紧密相连。但多数返乡农民在外打工收入主要用于生产生活消费,化为资金积累不多,返乡后,多数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会比外出时有所下降,从总体上看,回流者在本地的投资能力并不强,能够兴办实业或扩大经营规模的回流者只占极少数。虽然回流劳动力可能带回一些信息,但由于回流者的投资和经营能力以及本地经营环境的影响,这些信息往往无法利用。虽然一些回流劳动力在返乡前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创业设想,但因资金、能力的原因能将这些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回流劳动力返回到了农业,返回到了原来的生产方式之中。绝大多数回流劳动力返乡后仍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家庭经营的传统行业为主,家庭生产特征与从未外出者差别很小。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返乡农民工不完全是回乡创业,回乡投资并不是回流的主体;看到的更多是回乡就业,而不是回乡创业。农民工返乡是农村建设的“契机”还是“隐患”?需要各地政府拿出精力,做好各类情况统计,努力开拓农民工就业渠道,利用整体资源优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契机,政府间应加强区域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开辟新的渠道。政府政策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
本文标题: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当地经济推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7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