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毛泽东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
毛泽东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毛泽东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毛泽东传的读后感1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是的,《毛泽东传》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毛泽东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一一作了对比,我的眼前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勤奋好学者的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精神,对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不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吗?我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理想、信念、精神和毅力。毛泽东传的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本有意义的书——《毛泽东》。这本书讲了毛主席伟大的一生。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毛主席小时候刻苦求学的故事。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能说明毛主席这种好学精神:毛泽东的父亲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为了孩子能继承家业,他治家很严。毛泽东刚满8岁那年,父亲便送他到附近的私塾去读书。在这里,毛泽东读了《三字经》、《论语》、《孟子》和《诗经》。奇怪的是,毛泽东读书从不出声来,常常急的老师邹春培要点他背书。;阿公,您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一天,毛泽东抬起头来恭敬地对老师说。;你读书之人,不点书怎么要得?;老师皱起了眉,疑惑地问。;您不相信?我背给您听听!;毛泽东自信十足。老师一一点来,没想到他果然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连老师没有教过的书他也能认得、懂得。毛主席不仅可以把老师要求背的书背出来,还可以把老师没教过的书认得、懂得,可真厉害!毛主席为什么能学得那么好呢?这可不是天生的。原来,他每天回到家里,除了劳动,就是埋头读书。炎热的夏夜,蚊子成群结队的往人身上叮,毛泽东便钻进蚊帐,在床前放一盏灯,把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有时蚊子在头上和脸上叮了好多包,他还浑然不知,依然聚精会神的读着。毛主席读书可真认真,连蚊子在他头上叮了许多包都不知道,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有一年秋天的一个早上,老师照例给学生们点完了书就背着手出去了。平时被管束惯了的学生立刻像脱缰的野马,尽情的干起自己喜欢的事,早把读书的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毛泽东独自坐在座位上,先把老师点的经书读熟了。接着,就悄悄地从小皮箱里拿出一本绣像本《水浒全传》,放在摊开的《论语》上面,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毛主席可真爱学习,为了读书宁可牺牲玩的时间,我可真佩服他!正是因为这种从小刻苦读书,努力向上的精神,为他将来领导革命打下了扎实基础。其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像毛主席一样刻苦学习,努力向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长为一名有用的人才。毛泽东传的读后感3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四人帮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四人帮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毛并非一个完
本文标题:毛泽东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74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