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周起业、刘再兴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区域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历史背景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古典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学的联系和矛盾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区域经济学(RegionalEconomics):又叫区域科学、空间经济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接点、由运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气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当前的结构是否合理,而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研究并规划各个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不断更新、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并且相应地不断调整与加强区际经济联系,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日趋完善。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1.萌芽时期:早在19世纪2.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20-30年代3.迅速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2年(1945-1957)1957年麦达尔:“累积因果论”4.发展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古典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学的联系和矛盾1.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综合布局理论是建立在古典区位论研究的各个具体部门的布局基础上的。2.两者之间的矛盾1)部门布局优化理论有着极大的片面性,这使得部门布局与区域综合布局的最优选择有时可以不一致。2)按古典区位论进行布局不但不会缓和,反而会加剧地区生产分布的两极分化。3)古典区位论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产物,而区域综合布局理论则强调要通过国家的干预来限制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缩小地区间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使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一)一、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研究的重要性1、从国民经济大系统的角度看,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际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从计划管理的角度看,要把部门原则同地区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科学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实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也是不可能的。3、从改革的角度看,多年的改革使各层次的区域的积极性和优势难以发挥,窒息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力。而要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实现区域经济和全国国民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经济的研究。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二)二、各国区域经济学和不同流派对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1、西方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区域增长因素,特别是资本、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区域差异,区域类型划分和区域病理诊断,区域政策及其效应,区域城市系统的建设,增长极建设及增长效应,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2、苏联东欧的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包括经济区的划分和区网合并,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全部经济、社会因素,区际间的发展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地域结构,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主要趋向及区域发展的方向、前景,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建设布局等。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三)三、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应解决的问题1、在三大经济地区的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及区际发展比例的安排。2、在深入分析综合经济区和不同类型地区的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发展的目标、发展模式,以便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性.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途径及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群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4、区域内经济布局的合理化。5、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网络的形成、发展。6、区域横向联合及区际经济利益的协调。7、区域政策及政策效应。8、区域宏观效益的分析评价。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依据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工业布局为例成本比较法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应用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工业布局为例区位因素引力场图示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工业布局为例区位因素引力场1、运输指向(或称运费最低点指向)1)原料地指向2)燃料地指向3)市场指向原料指数(MI)=生产中用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的重量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的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市场区指向的当M=1时,说明企业在布局上是灵活的,既可以是原料地布局也可以是市场区布局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工业布局为例2、劳动力指向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的重量非劳动力指向部门:工业生产总值中工薪支出所占比重在20%以下的部门专业技术劳动力指向部门:凡增加值中非生产工人(科技人员)工资所占比重在20%以上的部门简单劳动密集型部门:凡增加值中生产工人工资所占比重在39%以上的部门3、其他指向1)廉价电力指向2)港口指向3)水质指向成本比较法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应用(一)一、成本比较法的定义当需要为特定企业进行布局论证时,先在可选择的地区范围内选出所有基本具备布局条件的地点,然后逐一估算把工厂建立在各个地点上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然后通过相互比较,找到成本最低点。成本比较法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应用(二)二、成本比较法在布局决策中的作用1、通过成本比较,可以综合反映在不同区域内的差异,从而找到区域的最优区位。2、通过成本比较,可以为决策部门(包括政府或公司的决策机构)提供多种决策所必要的依据:①决策者在各个可供选择的地点时,了解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其结构,确定厂址,以战胜对手②选择布厂的成本最低点③从产品的成本结构分析中预见工厂的发展前景④通过产品的成本结构分析进行工厂的布局成本比较法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应用(三)三、运用成本比较法的步骤和方法1、确定比较成本项目2、确定用来进行成本比较的点(1)利用成本比较表进行比较(2)利用各种模式进行成本比较a)替代模式b)在多个原料、燃料产地与市场区之间,为多个企业寻求最优区位的模式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与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就是单个企业的最优规模而产生的节约外部规模经济在同一地区范围内企业聚集的最优规模而产生的节约企业单位的规模经济影响工厂规模经济的因素最优规模的论证及其在区域生产布局中的应用聚集规模经济影响工厂规模经济的因素普遍因素(技术经济因素)企业的关键性生产环节得以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有配备在各个环节上的机器设备和人力都能充分发挥充分利用地理因素地区劳动力与资本供应状况地区市场规模原料与燃料生产分布的状况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分布状况地区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最优规模的论证及其在区域生产布局中的应用论证依据:规模经济曲线图兹以美国汽车工业的布局为例进行说明聚集规模经济(一)聚集类型与聚集经济效益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聚集的三种类型针对一种地区优势而聚集的许多属于同一产业部门的企业针对一种地区优势而聚集的多个不同部门的企业针对多个地区优势而聚集的多个不同部门的企业因经济联系密切而形成聚集的两种类型因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聚集聚集规模经济(二)聚集不经济的类型及原因因不合理的聚集而造成的不经济因聚集过度而造成的不经济过度聚集会加剧地区间生产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不经济当聚集过度使得地区聚集规模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时,也会造成不经济区域可以承受的发展能力的限制因素:地区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的局限因地区重要区位因素短缺而造成的局限区域经济最优发展规模等其他方面的局限聚集规模经济(三)分散的倾向性“外溢”现象:就是由于聚集不经济产生的分散推力促使一些企业从高度聚集的地区向外分散,也使得有的新建企业避开这些地区,分散布局到其他地区去的现象。在生产布局上倾向于分散的企业类型原料指数很高,因而在布局上有着强烈的原料地指向的企业,特别是当原料地又高度分散时,其分布必然倾向于分散原料指数很小,因而在布局上有着强烈的市场指向的企业,当产品市场高度分散时,它的分布也倾向于高度分散以廉价劳动力为指向的企业在布局上也有很强的分散倾向第四章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和方法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基本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结构和布局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优化模型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基本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分类地域生产综合体建设的管理问题地域生产综合体组建过程的四个阶段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一)H.H.科洛索夫斯基的定义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根据上述定义,其内容应包括:其内部各部门企业应相互制约地结合在一起其内部各部门企业的这种结合应能带来最大的国民经济效果其内部各部门企业的结合应建立在对区内自然、经济条件最合理的利用的基础上应在现有自然资源和对其利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应强调从国民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别部门企业的利益出发),合理地利用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二)H.H.涅克拉索夫的定义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学者的定义国民经济各部门(工、农、运、建、非生产领域)稳定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客体,按比例地结合在一起它的筹建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若干个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它拥有足以解决重大国民经济问题的资源,相对有限而紧凑的地域范围它不仅能保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有效地利用当地和外来资源,而且应使环境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以再生产(指可再生资源而言)它可以统一使用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三)苏联关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建立是在总结了多项大型综合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下三项工程:查波罗什工程(1930-1934)乌拉尔-库兹内茨大型综合工程(1932-1936)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1934-1936)地域综合体的分类(一)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解为某种动力生产循环,如黑色或有色金属的火法冶炼循环等基斯丹诺夫按地域规模分为:大范围地区综合体—苏联基本经济区;中等范围地区综合体—省经济区;小范围地区综合体—基层行政经济区西拉耶夫认为分为三组:小区、亚区、大区什拉格按地域范围分为:共和国的、大地带的、大经济区的、经济区内部的、工业枢纽的等泼罗勃斯脱分为两类:初级综合体、高层次综合体阿兰彼耶夫认为按地区经济构造可分为三类:初级技术经济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区国民经济综合体地域综合体的分类(二)80年代以来,图尔克巴耶夫和德沃斯金对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分类:以地域范围为标志分类以发展水平为标志分类以生产侧重面和经济结构为标志分类以主要形成因素为标志分类以专门化方向为标志分类以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标志分类以经济开发水平为标志分类以在地域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分类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建过程组建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可能成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地区进行广泛的科学调查和研究,着重对它形成的自然前提条件进行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的评估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在前阶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形成它的总体规划第三阶段(基本建设阶段):把经过科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落实到现场具体建设步骤:进行基础设施和综合性生产部门的建设,即为大规模的主体建设准备条件主体工程建设,即专门化部门各项工程的建设。这是整个建设的重点,也是建设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远景目标的建设,包括主体部门的改造,新的支系部门的工程建设等等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结构和布局生产循环基础设施衡量地域生产综合体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布局泼罗勃斯的圈层模式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效果生产循环基础设施苏联把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苏联把生产性基础设施分为:同供水有关的部门(引水设施)各种运输业和电力输送线路各种通讯联络设施情报业(收集、加工和传递情报的企业网和公用系统)物质技术供应、采购、销售、仓储等实行经济核算的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