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RegionalEconomics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吴传清电邮:WCQ501@163.com;wuchuanqin@163.com前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基于空间维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调控等一般性规律的经济科学。西方区域经济学滥觞于1826年-1940年代的经济区位理论;正式形成于195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为第一次发展高峰期;1990年代以来为第二次蓬勃发展期。中国区域经济学滥觞于1949-1979年间的产业布局(生产力布局)理论;正式形成于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以来至今为其迅猛发展期。区域经济学目前仍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新兴经济学科。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研究队伍大致可分为“经济学派”和“经济地理学派”两大流派。教材按“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传递”和“区域经济运行调控”四大板块结构构建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力求体现三大特点:(1)经典性。(2)前沿性。(3)研究性。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范畴分析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概况第一节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范畴分析经济学是从时间、空间和部门(产业)三维视角探讨人类经济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的视角考察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所在。每一门学科都有一系列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基本范畴,这是演绎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经济区域”(简称“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区位”(简称“区位”)◆“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组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简称“区域空间结构”)◆“空间聚集与扩散”◆“区域优势”◆“区际经济差异”◆“区际经济传递”◆“区际经济分工”◆“区际要素流动”◆“区际产业转移”◆“区际经济合作”◆“区际经济冲突”◆“区际经济竞争”◆“区域竞争力”◆“经济区划”、“功能区划”◆“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区域治理”一、“经济区域”范畴1.经济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Region)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日渐重视,“区域”一词已成为众多学科广泛使用的空间范畴。区域经济学家理查森(H·Richardson,1978)曾深有感触地指出:“精确地定义‘区域’是如此可怕的一个梦魇,以至于大多数区域经济学家宁可回避这项工作◆地理学把“区域”理解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理解为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理解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则把“区域”理解为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广义的“区域”一般可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三大基本类型。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为狭义的“区域”概念,专指“经济区域”(EconomyRegion)。1.1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所作的定义。即:“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1975,1984)一书中从应用和管理的角度指出:1.“区域即是区域经济学家获准研究的地区”;2.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该定义强调“区域”是按同质性标准或功能一体化标准划分出的“一片地区”。【背景知识】胡佛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曾执教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哈佛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席、《国际区域科学评论》及《区域科学杂志》编委。代表作有:《区位理论以及靴鞋和皮鞋业》(1937)、《经济活动区位》(1948)、《都市区域剖析》(1959)、《区域经济学导论》(NewRork:AlfredA.knopfInc,1971;secondedition,1975;thirdedition,1984)等。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是国外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90年引进出版了该书1975年英文第二版中文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引进出版了该书1984年英文第三版中文本。表1.1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点学者(年份)基本观点程必定(1989)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张敦富(1999)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郝寿义、安虎森(1999、2004)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有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张可云(2001)区域是指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且构成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彼此邻接的地区,是通过选择与特定经济问题相关的特性并排除不相关特征而有目的地界定的。杜肯堂、戴士根(2004)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魏后凯(2006)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2.“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经济学视域中的“经济区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区域。如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等。◆跨越国家边界、由若干国家疆土或部分疆土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如欧盟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由若干国家部分疆土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湄公河流域经济区等。(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在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为“均质区域”(HomogeneousRegion)。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为“极化区域”(PolarizableRegion,又称“集聚区域”、“功能区域”、“节结区域”)。(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内聚力是构成经济区域的基本要素之一。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区域”(简称“区域”)概念可进一步界定为: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3.经济区域的类型3.1.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差异性标准”又称“同质性标准”。对区际间而言,不同区域具有一定差异;对区域内而言,区域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是同质的。(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内聚性标准”(又称“集聚性标准”)强调每个区域均由核心区及对其有同心倾向的边缘区所组成。(3)毗邻性标准“毗邻性标准”强调构成一个区域的若干地区在地理上必须相互连接,不能出现飞地。(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胡佛指出:运用同质性标准、内聚性标准可将区域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两类;基于管理以及制定、实施各种规划和国家政策的需要,“最有用的区域分类,也就是那些遵循行政管理范围的边界划分而成的区域”(胡佛,1975),“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胡佛,1984)。阿姆斯特朗和泰勒(HarveyArmstrong&JimTaylor,2000)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ARMSTRONG,JIMTAYLOR.RegionalEconomicsandPolicy[M].ThirdEdition.NewYork;BlackwellPublishers,2000;[英]哈姆·阿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刘乃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2.经济区域的分类◆布代维尔的区域分类法法国区域经济学家布代维尔(1966,1968)主张将区域分为三类:●均质(均一)区域●节点(极化)区域●规划(计划)区域◆均质区域——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多个不同空间单元所组成的区域。其共同特征既可是地理或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也可是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均质区域侧重于区域内部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忽略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内相互作用。◆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克拉森的区域分类法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克拉森(1965)提出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繁荣区●潜在的欠发达区●落后区4.经济区域(即极化区域)的构成要素4.1.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的核心要素。◆经济中心的形成是区域由一般的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主要是由于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城市作为经济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①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中心。②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是经济中心。③经济中心性。区域经济中心并非区域的地理几何中心,而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④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功能和区域职能,多为区域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区域的交通枢纽。4.2.经济腹地◆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4.3.经济网络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1)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其物质构成主要是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2)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系统。其物质构成是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有序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交往(或以产业联系为载体,或以市场联系为载体)。(3)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组织。其表现形式有经济中心与经济腹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