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学_1 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张丽娜•联系方式:15996282279•电子邮箱:linazhangv@163.com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相关教材:•[1]郝守义等.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栾贵勤等.21世纪经济学教材•区域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熊义杰.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7•[4]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3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4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重要问题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5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按行政区域划分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6按经济带划分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7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8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杜能:孤立国•杜能(1783-1850),德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代表著作:《孤立国》。杜能关于孤立国•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为六个同心农业圈.•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食物供给仅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9六个同心农业圈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0•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把由此决定的最小生产成本作为厂商选择最优区位的标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1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2•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学者: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伊萨德:对区位论的全面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3伊萨德的最大贡献是把工业区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注意地方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建立地区性的最佳生产部门,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地区开发规划的基本理论。他指出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条件很多,它们的作用不同,而且在不同区域中的作用的变化很大。此外,其中有些因素是互相依存的,并且是可相互取代的。例如资本因素与劳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当资本家建立特定规模的工厂时,在工资高、技术条件好、资金来源充裕、利率低的地区,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虽然投资多,但可节省劳动费用;而在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资金来源困难的地区,则可采用不很先进的技术,节约投资。•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4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5区域科学方向:创始人是伊萨德,主要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研究对象。常应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分析的方法编制区域的总体模型。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美国贝里、瑞典赫格尔斯特兰、德国的巴尔特尔斯、英国哈格特等,从地理区域的角度,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域的发展过程。方法论的重要成果:计量地理学。发展方向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6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效应探析:•(1)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2)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强东西部经济联合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7•效应:时至今日,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地区的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带动影响甚小.•结论: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也未明显见效,这说明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和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是外生的,而不是内在的必然.探讨后发优势和扩散理论、涓滴效应的生成及其依赖,对于促进西部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8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9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新方法: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运用动态的综合分析方法,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区域经济学。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代表著作: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0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1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1.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2.发展历程:•工业革命——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空间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的生产组织区位研究,扩展到近代的产业区位分析,乃至发展到结构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出现了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名称,如“空间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涅克拉索夫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2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1.传统的的观点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如诺斯(H.O.Nourse)、H.W.理查森、胡佛。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伊萨德。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Dubey)。④“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经济学》。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32.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特点:(1)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2)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3)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4)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二、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组成单元、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1.区域结构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4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就是如何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或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区域商品和劳务总产出的增长。•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经济增长要素•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5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6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发展表现: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城市城市边缘区外围区城市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是核心地区的腹地,而这种腹地正支撑核心的形成和发展,向城市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又是城市的主要市场。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74.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享受的利益不同•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5.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28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2.21世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_1 高洪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