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1)
第四章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重点问题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区域专业化部门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概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组合。它既包括部门结构,也包括空间结构。产业部门结构是产业空间(地域)结构的物质内容,而产业空间(地域)结构是产业部门结构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常见的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业结构与辅助产业结构等等。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㈠条件制约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演化。㈡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其产业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㈢多样性区域经济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㈣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途径㈠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尤其要确定区域优势。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把某一区域经济条件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认识、确定区域优劣势;②重视人文经济条件的分析;③克服本位主义,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仅要看到有力条件,也要看到不利条件;④在分析条件过程中,不要把条件看成僵死的东西,有些条件是可以人为改变的。㈡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案。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注意:①依据发展优势,塑造优势产业。优势的发挥程度是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②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选择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并不一定是优势产业。③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这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最重要一步。㈢依据局部与整体的对立统一原则,在地域分工中把握、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任何一个区域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考虑当地的效益,又必须服从整体的安排和综合经济效益。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调整,在充分考虑局部、子系统利益的同时,必须从整体(全局)、大系统着眼,要在地域分工中求得发展机会。㈣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第二节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一、区域产业部门分类法㈠一般部类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两大部类分类法②工农业的分类③农轻重的分类④三次产业分类⑤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㈡产业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主导产业②辅助产业③基础结构㈠一般部类分类①两大部类分类法即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它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②工农业的分类即撇开非物质生产活动,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粗线条地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的产业部门。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地区二元结构及其转换十分重要。③农轻重的分类农轻重分类法是在工农业分类的基础上,再把工业区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具体研究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这三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④三次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全面划分。这种划分最初由费希尔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并以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费希尔以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据,以资本流向为主要标准,把初级生产阶段称为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把第二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电力和煤气业等;把第三阶段的生产称为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饮食业以及科学、卫生、文化教育、政府等公共行政事务等。克拉克确立了三个标准:①产业距离消费者的远近程度。距离消费者远的为第一次产业,近的为第三次产业,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第二次产业。②产品是否有形。产品有形的分为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无形的氛围第三次产业。③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分离。可分离的划入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不能分离的划入第三次产业。这样,他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化为第一次产业,把制造业和矿业划为第二次产业,把建筑业、运输与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和律师事务、军队等化为第三产业。可见,克拉克与费希尔的主要区别在于,运输、通讯、建筑、煤气、电力等是划入第二次产业还是第三次产业,军队是否算作第三次产业。一般而言,三大产业分类如下: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不须经深度加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一般而言,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矿业。我国规定,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又称第二次产业、第二部门、二次产业,是对第一产业产品今昔功能加工制造或精炼的部门。我国规定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第三部门、三次产业,是指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我国规定,第三产业分为四大部门:第一,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和警察。⑤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即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以来程度的差异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分类法对研究区域生产要素优势、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㈡产业功能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即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各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大类。①主导产业它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是不同的。②辅助产业它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协作配套部门,与区域主导产业具有密切联系,因主导产业不同而有所不同。辅助产业必须适应、配套、服务于主导产业。一般而言,辅助产业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等组成部分。前向关联产业又称上游产业,指由于主导产业的“上”行联系而形成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是为主导产业部门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后向关联产业又称下游产业,指利用主导产业的产品作原料或者加工利用“三废”所形成的部门;侧向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部门无直接联系,它是以满足当地居民消费需要为目的的部门,由于其参与提高区内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对主导产业部门有间接影响。③基础结构它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结构、生活性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三部分。基础结构一般具有区域相似性的特点,即不同区域的基础结构一般是相似的。按照产业功能分类,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都可以分解组合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三个大类。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简称为地区经济的三环同心圆结构。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重任务,恰好对应。这三重任务是:①完成国民经济和全国劳动地域分工对本地区的要求;②保证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区财力逐年增长,经营规模、投资环境日益改善;③保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二、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演化规律㈠配第—克拉克定律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㈢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㈠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揭示过关于劳动力转移的这种现象。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工业化初期阶段③工业化中期阶段④工业化后期阶段⑤后工业化社会⑥现代化社会㈢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三、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前期:轻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中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期:高加工业阶段工业化后期:技术密集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科学技术是第一动力经济的知识化、全球化成为主流四、区域产业(部门)结构的成长规律㈠产业部门的区域成长产业部门的区域成长过程就是区域内各产业关联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⒈主导产业的区域成长⒉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⒊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⒈主导产业的区域成长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演化主角,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②推动区域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在区域规划过程中,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①市场导向原则;②区域比较优势原则;③地域分工原则;④产业关联原则;⑤经济效益比较原则。⒉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协作配套产业的区域成长过程就使区域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结构的综合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⒊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服务性基础产业的区域成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其区域成长过程将直接影响到产业部门结构区域成长的质量。㈡产业部门成长的区域差异⒈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⒉次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⒊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⒈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不发达区域基本上为资源型产业结构。一般而言,不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方向是:①要大力加强基础产业部门的发展,尤其要加强与区外联系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建设,加快教育科技的发展;②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立足于本区自然资源;③选择适应技术,切不可攀“高”求“新”,要从区内劳动力素质出发;④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要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⑤注意发展生态经济,防止环境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⒉次发达区域的产业部门成长欠发达区域的产业结构层次介于不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一般来说,欠发达区域的产业部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与优化(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