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原著书籍——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一章论题被经济史学所忽视的两个关键问题:1、建立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2、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新古典理论:用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来衡量经济实绩。追求最大化前提:普遍稀缺性,基于偏好的选择,机会成本。资本存量=F(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新古典理论的5大假设及诺斯的讨论:1、假定这样一种激励结构,它使得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获得投资的社会受益,即私人与社会受益相等。——要使这个假定成立的产权被充分地界定且交易费用为0,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2、假定由于能使增加自然资源存量的成本不变,因此新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不存在受益递减。——仅仅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克服受益递减成为现实。3、假定储蓄存在着正收益。——储蓄正收益取决于产权结构,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假定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历史上马尔萨斯拐点的循环证明要达到这样的条件是不可能的。5、假定人们的选择与其期望的结果是一致的。——非预期的后果新古典理论排斥市场之外的任何组织和制度,认为通过客观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调节可以从变化不均衡达到新的均衡点。新古典理论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按自我利益行事,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讨厌选举。它可以解释,作为搭便车问题的结果,当个人得利微不足道时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集体行动。然而,它不能有效地解释问题的另一面,即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那些行为。(即利他行为)——所以诺斯认为有必要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第二章经济结构导论关于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压力,一个论战:人口扩张的型式是否与马尔萨斯理论相符?1、埃斯特·博斯鲁普把马尔萨斯的观点颠倒了过来,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促进技术变化,导致资源存量的扩张;2、来自现代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似乎表明人口能够自动平衡。(如丢弃儿童)资源变化对人口的反馈:通过饥荒、疾病等来提高死亡率。但是关于人口与资源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P15本书观点:1、历史上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人口与资源比例的转折点,可称之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革命。2、在两次革命之间,存在着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克服这种压力,有时通过生理和社会的相应调整来实现,有时则通过能改变资源技术的经济制度效率的改进来实现。人类的创造力使得人区别于动物,似乎发明和创新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但什么因素决定了历史上发明的速率和方向。1、通观历史,在发明与创新中几乎总是存在着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异。这是对知识及其在经济活动中运用的产权界定问题之一。2、技术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技术发展史建立在前人知识的积累上的,这些知识决定了发明活动的方向。3、除非基础知识存量扩张,不然新技术的发展最终会陷入收益递减的境地。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解释人类力图降低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换的经济组织形式,产权理论是必要的。实际上,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但是这种交换的规则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存在很大的考核费用,监督费用。因此这里无法解决破坏规则已谋取最大利益的问题。遵从规则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在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的情况下,任何规则的执行都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存在。因此,需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因此,意识形态理论在这里就显得很必要了。Q为什么违反规则对交换各方都有好处?那么受害者是谁?第三章新古典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时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爱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定义: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关于国家的两种解释:1、契约理论,2、掠夺或剥削理论。关键点:“暴力潜能”的分配理论国家模型的三个基本特征:1、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我们称之为保护——与公正作交换。2、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3、由于总是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选民的机会成本。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规则的两个目的:1、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2、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关于目的的3个重要推论:1、在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统治者并不一致,因此统治者要设立一套规则以图迫使他的代理人与他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状的供给曲线。竞争约束与交易费用约束通常造成无效率的产权。第四章历史中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关于经济组织的分析要结合交易费用理论和国家理论。卖桔子的例子: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重复交易的束缚。1、度量费用降低使得交易费用降低;2、信息费用由于买者和卖者的大量存在而降低;3、机会主义受到成员众多的竞争和人格化交换的约束;4、私人所有者之间通过市场契约转让的产权必须是排他性的权利。5、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补充,受交易应该公平和合法的观念的约束,这个其实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了。如何使得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变得有道德。)关于企业代替市场市场上的考核费用:主观的考核要素;客观考核要素。考核的难易:当交换主要由市场上的购买构成是,市场就起到直接的约束行为作用,但当一个工人只是整个流水线中的一员时,他的考核费用就要大得多。科层组织取代市场首先是因为在班组生产中出现了规模经济,此外,往往是那些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或实物资本投资因不完全实施而使委托人易受后契约机会主义伤害的地方。国家往往确定规则以使统治者及其集团的收入最大化,然后在一定的约束下设计出降低交易费用的规则。契约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契约关系合法性的理解。第五章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新古典模式中的矛盾:福利最大化和霍布斯主义的国家模式。存在一种现象即当收益超过成本时人们违反社会规则,但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尽管个人主义的计算要他们不这样做,人们却遵守这些规则。人们有时成为搭便车者,但有时却不是。——意识形态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意识形态的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是种约束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2、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3、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合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最初,它是经验各异的相邻的人群在地理上的分布,这种各异的经验逐渐结合成语言、习惯、禁忌、神化和宗教,最终形成与其它人群相异的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于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受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这是各种主要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因为无论是维持现存的秩序,还是推翻现存的秩序,离开上述行为都是不可能的。意识形态在解释制度合理性上的作用。合理性使得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大大降低。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的解释第六章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历史上知识存量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但人类经济的进步去不是这样。(知识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经济则有盛有衰)——正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古典经济学的悲观派模型将经济史置于人口和资源持续的紧张状态之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乐天派模型用新知识的弹性供给曲线和在所有边际上的可替代性接近了第二次经济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但是,新古典模型的前提是:国家不干预,交易费用为0,偏好持久,即便修正后的观点包括了正的交易费用和国家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因素,因此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很有说服力。但马克思模型的局限性包括它不能用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迁的速率和过分强调技术是以牺牲其他的变迁动力为代价的。(轻视人口变化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新古典模型和马克思模型都没有解决“搭便车”问题。本书的框架:人口扩张?排他性产权的建立?扩大了转型化和劳动分工,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国家)去界定、判决和行使产权?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状况同军事技术水平一起决定国家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经济组织的形式?保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费用与信息成本成反比,而与相对价格的稳定成正比第七章第一次经济革命第一次经济革命是指人类生活从狩猎采集到定居农业的转变。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从狩猎向农业转变的几种理论:1、V·戈登·蔡尔德认为环境的百年华导致自然资源的基数下降,而使得狩猎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得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加强对剩余资源的控制;2、罗伯特·J·布莱德伍德的原子核区理论;3、刘易斯·R·宾福德认为,由迁徙形成的人口扩张对资源基数产生了压力,并在各个竞争性团体之间引起了生存竞争。弗兰纳里将此归之于狩猎和采集型式下人口压力的变化,人类从捕获大型哺乳类动物变为较小的哺乳类动物,从采集业转向开发农业。以上三种简单模式没有涉及到关键的产权问题。自然资源不论是狩猎动物还是采集植物一开始都是作为公共财产而被占有的,这种类型的产权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自由使用这些资源。(无限制使用一种资源会导致其无效率性)作为排他性的公有财产而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小粮仓来看,优于狩猎业。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排他性的公有产权: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缓解资源稀缺性对人口的适应。产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确定外部边界,建立排他性的公有产权),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但是这种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持续的人口压力的结果。之所以说第一次经济革命不是一次革命,是因为它使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狩猎采集业转到了定居农业。之所以又说它是一次革命,是因为这种转变为人类带来了基本均衡的激励机制的变迁。直接刺激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技术。可以用这种激励机制的变迁来解释过去10000年人类所取得的迅速进步和漫长的原始狩猎采集时代发展缓慢的原因。(因为在排他性产权制度下求取生产率的最大化,要依赖于一定的知识技能。如驯化种植中对动植物品种的改良等。所以说,人口压力下产生的排他性产权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而这种促使人们去获取更多知识和新技能的激励机制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Q:我觉得这里产生的产权是排他性的公有产权,还不是私有产权,它应该主要是用于真个群落的追求福利最大化中。应该说在这时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个体还未完全出现,虽然群体整体利益的提高会附带增加个人的收益。另外,可能更加正要是关于群体内部的对资源开发的限定稳定,因为这个可能更多的带有私有产权的性质。第八章第一次经济革命的组织结果这一章主要是考查作为第一次经济革命成果的国家的出现。第一次经济革命后8000年里的10大趋势:1、人口在增长,而且是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类定居的区域也在扩大。2、从狩猎采集向种植业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第一次出现了国家政治组织。4、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5、贸易得到了发展和扩大。6、首次出现了城市。7、出现了各种经济组织。8、各种产权奠定了各种经济组织的基础。(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国有产权,
本文标题:原著书籍——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