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肖尧中电话:13688339600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2一表现:民族国家现代化与执政转型二思路:经纬互动的三套马车三指向:公平正义下的社会进步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从现代化进程的脉络看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人口学上,30年为一代;在社会发展阶段的意义上,30年是一个节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过去30的发展时代结束,新的30年开始。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理解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背景、方位和目标:我们现在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现在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下一步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提示: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和问题与过去30年明显不同。过去的思路和方式远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改革开放开始之时,我们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提前40年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想到:旧体制解体会带来如此多方面的负面后果。如社会固化、社会溃败等问题。没想到:改革会有第三种结果——中途开始定型。提示:当前,权力与市场进一步结合,社会分化与固化共振,导致阶层矛盾、民族矛盾、国—社矛盾有凸显甚至恶化的趋势。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新时期中国社会形势凸显点之一:阶层矛盾:社会结构变迁的冲突释放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780年代精英联盟的教训——政治精英分裂、知识精英在整体上日趋激进、党内改革派与激进知识分子寻求建立联盟,使政治精英的内部冲突与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冲突交织在一起,直至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流血冲突。90年代以来精英联盟的主要方式——政治结盟: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入党;机构互融:部分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进政府、人大、政协、半官方组织;利益共享:政策倾斜,赢得精英的政治支持,通过“咨询”,精英获得利益表达机会;交往一体:通过非正式的“关系网”建立利益联盟。外在制约和竞争缺乏,与政治过程的有限开放叠加,使精英“关系网”在决策中作用重大。阶层矛盾的表征一:精英结盟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精英联盟的社会后果:“赢者通吃”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可转换性极强;造就了“总体性资本”:把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集于一体。垄断利益和以权谋私出现,并对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形成垄断;垄断直接损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隧道效应、相对剥夺感蔓延。社会成员在体制内得不到正常的向上流动,就可能寻求体制外渠道,甚至采取反社会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样一来,阶层矛盾与社会稳定就产生了内在关联。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底层(工人、农民、农民工)呈现明显的弱势化趋向。弱势群体相当部分是因为整体性淘汰和制度性歧视等整体排斥方式形成的。弱势群体越来越丧失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能力和通道,越弱越没有能力改变。弱势群体越来越倾向于采取非常规手段与强势群体抗争。阶层矛盾的表征二:弱势群体问题的特殊严重性根据“短板效应”理论,一个社会稳定与否并不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状况,而是最终取决于社会底层群体的风险承受力和生活改善状况。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阶层固化,社会没有赢家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精英阶层和庞大的底层社会,精英阶层的社会资源可互相交换,而下层则是一盘散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断裂。中间阶层发展缓慢,社会结构缓冲器的作用尚待培育。“阶层断裂”恶化为“阶层屏蔽”:社会上层通过提高“门槛”,将获得某种资源的机会尽可能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圈子”内。社会分化社会断裂社会固化社会冲突阶层矛盾的表征三:从阶层断裂到阶层固化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11新世纪以来,群体性事件总量不断攀升,规模时有升级。瓮安、石首、孟连、什邡、启东、苍南、杭州……■特大群体性事件增加。★天下可惧者,在民怨。阶层矛盾的表征四:冲突频发&冲突刚化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12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利益的切身程度正相关;社会冲突在社会生活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既与社会冲突的性质和特点有关,也与一个社会设立了什么样的处理社会冲突的制度安排有关。在利益多元化社会,围绕利益的社会冲突已经成为常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解决冲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很重要。提示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冲突刚化社会底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感刚化、绝望感刚化社会求助方式刚化:以法抗争向以身抗争转化★当前社会冲突的趋势:刚化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阶层矛盾的表征五:社会需求与社会风险转型★社会代际变迁导致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一:多样化、差别化、高级化。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二:基本需求标准提高;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越来越大;养老、住房、医疗、就业、食品药品等社会安全需求越来越凸显。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出生年代:80-,90-相当一部分在作为“留守儿童”或“城中村”中成长量: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的58.4%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学特征“无地农民工”:与乡村关系的不同谋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城市的关系不同公民权利诉求:与国家关系不同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三:新生代农民工崛起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当前,威胁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子不在收入不平等,而在公平公正。中国社会摆脱了普遍贫困;又到了亟需走出普遍不公平的历史拐点。社会结构分化、冲突频发、风险加剧及其累积的社会后果,给我们党提出的紧迫问题是:强调我们现在依靠谁?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新时期中国社会形势凸显点之二:民族矛盾:转型中国族群关系危机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民族矛盾的表征之一:族群关系恶化★民族地区恶性事件:3.14;7.5,自焚,暴恐,……;★族群矛盾向非民族地区蔓延:昆明事件;★族群矛盾向国际化、复杂化演进:藏独,疆独。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民族矛盾的表征之二:代际更替与民族关系持续紧张★民族地区的新生代,就业难、生存难,在内地社会竞争中受歧视和排斥,生存困境与族际差异化合,民生问题与民族隔阂叠加,民族关系发生质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代际更新”,推动政府和少数民族民众之间的感情纽带发生质变。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民族矛盾的表征之三:民族精英的认同徘徊★民族精英认同培养的双重目标:成为党和国家精英——爱党爱国;成为本“民族”精英——代表本民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想以“国家精英”角色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体制限制在“某族干部”的身份定位和职位安排范围内。许多职位直接与具体“民族身份”挂钩,且有较低的天花板。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民族矛盾的表征之四:民族政策的可持续危机★市场经济带来的区域差异、职业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族群差异,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族群中心”而复杂化,并非由于族群问题而造成的不平等凝聚在民族矛盾上,成为民族矛盾的催化剂;★民族优惠政策,导致了优惠群体与非优惠群体的矛盾和歧视关系:核心是缩小区域和阶层差别,而不是通过制度安排将族群差异固化,进而造成民族矛盾和冲突。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民族矛盾的表征之五: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张力不断拉大★民族地区的宗教政策是以世俗社会的逻辑制定的,两者对宗教的理解和实践存在着冲突。★在政教分离、经济与宗教分离的状态下,经济社会构成了宗教社会之外的挑战和诱惑。★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危机、民族生活方式变迁,成为危及民族生存的理由。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提示转型中国的民族矛盾,不仅与民族主义相关,而且更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冷战的历史和全球化的不平等状态相关。民族关系危机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一种体系性变迁的结果。如果将民族区域自治视为民族矛盾的根源,很可能忽略更深刻的症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危机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民族矛盾”主要产生于区域差别和贫富分化,以及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平等地位;深刻的社会分化使得平等原则和政教分离原则处于危机之中,而这正好意味着支撑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基础动摇了。民族矛盾可能的化解之路: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政治制度民主化;族群文化多元化,多元基础公民化。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新时期中国社会形势凸显点之三:国—社矛盾:现代化进程中治理关系的转型阵痛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程序基础绩效基础意识形态基础执政基础国—社矛盾的表征之一:意识形态矛盾加剧合法性焦虑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最根本的执政基础。一个国家把执政基础完全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不行;没有意识形态,万万不行。作为执政基础的意识形态主要有:领袖魅力型、世俗意识形态型、宗教意识形态型。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愈接近于人的本性且其许诺愈不容易被证伪,就愈能为执政基础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绩效基础绩效基础:国家领导集团积极创造绩效以获取合法性。获取绩效的主要方式:领导经济发展,做好道德表率,强化民族主义。当一个执政基础系于绩效时,政府就必须设法来兑现这些承诺;不能兑现承诺,就会出现危机。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程序基础程序:政权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性程序获得。程序基础,把执政绩效和执政根本分开。程序基础,把政府和政体分开。程序基础,是言论和结社自由的基础。强调:政治最为稳定的国家应该是意识形态基础、程序基础双强的国家:程序基础需要意识形态基础的支持,程序基础为意识形态基础的提供持续动力。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当前,党在执政基础上的问题在于:主流意识形态式微后,一时拿不出一个能被广泛认可的主流价值体系;把合法性的重心转移到程序层面上来的宏观条件还不成熟;执政基础过度依赖绩效。强调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主流意识形态与执政基础的内在逻辑如果大多数人不认同国家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就不相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敢于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和个人就会被看作是“英雄”或“社会的良知”。当国家建构的意识形态不再是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时,政府就会陷入言论管控的“塔西陀”。当国家建构的意识形态不再是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时,贸然推进宏观民主对执政权的威胁就非常大。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35年前的社会问题是普遍贫困,当前社会问题是普遍不公正。35年前有强力的意识形态支撑执政合法性,当前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转型拐点。强调我们依靠什么?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国—社矛盾的表征之二:双轨“道德主义”脱节加剧规范冲动失序★三个中国:经济发展数据显示的中国,社会结构撑起的中国,文化行为规则支配的中国★两个轨道:书面一轨,现实一轨;圈子一轨,圈外一轨。★六大“难”:没有“关系”,信任合作难(关系文化);关系,遵守外在规则难(犯规文化);圈外人施用圈内人的规则难(小圈子文化与强盗文化);子女叛逆家庭难(孝顺文化);小忠容易大忠难(投机文化);离开“人格化单一权威”作为难(集权文化)。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双轨社会是书面与现实分离的社会,是明规则与潜规则共存的社会,是明一套暗一套并行的社会,是阴谋与阳谋共生的社会,是熟人与生人、亲情与冷漠、友爱与歧视、温暖与冰凉瞬间转换的社会。“书面价值”与“现实价值”内在对立,导致:以为道德沦丧是书面价值失教的结果;以为文化传统重建必须以回归书面价值为当务之急。强调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提示法治不是制度的而建立,而是制度的运行;不是制定规则,而是落实好制定的规则。道德问题本质上是制度与文化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不仅在于改造人,还在于改造人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原因在制度和文化,责任在个人和集体。以扭曲的国家主义、病态的民族主义、低廉的民粹主义来对待国社关系,是帮倒忙。强调:“道德主义”的“规范冲动”,只会强化中国特色的双轨社会的伪善与活力。新形势下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路和取向国—社矛盾的表征之三:权力体制演进加剧问责危机当前高
本文标题:县域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