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汇编5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汇编5篇】教案课件是所有教师在学年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必要工具,每个教师都需要用心策划。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案的撰写需要考虑的角度有哪些呢?今天栏目网友给大家推荐1篇非常实用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汇编5篇】”,希望您喜欢下载!感谢您的关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篇】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2、通过班会活动,激励同学们为理想,为未来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3、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这次班会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奋进。4、通过班会活动,在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同时,明确班级奋斗目标。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选择主持人;2、讨论班会内容及过程;3、组建辩论队,确定主辨手。4、编写主持人串词5、主辨手带领本辩论队组织材料6、布置会场。活动过程(共30分钟)第一项:主持人发言[幼儿教师教育网]第二项:故事表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项:诗朗诵:圆明园,你在哪里第四项: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程序及规则,开始辩论一、赛制四对四组团体辩论赛二、辩论赛程序1、宣布辩论赛开始2、宣布辨题3、介绍参赛代表及所持立场正方: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反方:为自己而读书4、介绍参赛队员及嘉宾5、宣布辩论规则1时间提示2辩论规则6、开始辩论:1正方一辨发言(2分钟)发言内容:我国地大物博,上有5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可是近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原本富强的中国一下子跌入谷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欺压,侮辱。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对于侵略国这样的野蛮行径,我们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强烈抗议,每一份签名!每一份控诉!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又该做什么呢?无法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不仅仅依靠单纯的爱国热情就能建立起来,更需要的是知识、科技、人才!以天下伟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方认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反方一辨发言(2分钟)发言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有值得我们回忆和歌颂的,也有我们的耻辱,不过。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面对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沉浸在战争的年代,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文化知识,强大自己的才能,然后再强大国家,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我们应该强大自己的实力,才有能力去与外界抗衡,综上,我方认为:为自己而读书。3正方二辨选择反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4反方二辨选择正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5正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6反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7、自由辩论本阶段正反方辨手进行流水发言,发言辨手落座结束另一方辨手必须紧接着发言,同一方辨手的发言次序不限。(8分钟)8、观众自由提问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各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个问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个辨手回答时间未满,其他辨手可以补充。9、结辨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三、总结辩论赛1、班主任及嘉宾评析发言(略)2、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3、主题班会结束四、活动意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为标准”。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所以,我认为,在悄无声息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五、配套活动计划1、观看电影《周恩来》2、系列主题班会:1做个有责任该的人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二篇】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1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生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他有这样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胸怀、疑惑、训斥、屈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四、说教法学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1—9)2.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0—14)3.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15—17)【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共四个部分来教学1.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抱负和胸怀。“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各有想法,而这位同学的回答却让魏校长为之一振。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所有所思”“坚定”这些词语,试想这位学生的回答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2.课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和思考。3.第三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家父、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衣衫褴褛、得意扬扬”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部分。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并结合背景资料,感悟人物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了解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咱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都认识他吗?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周恩来从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如《少年中国说》里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年中国说的选段。(播放视频资源)下面,咱们一起去学习周恩来少年时候的故事,去深入地了解他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打开优教学生字)出示带音生字:崛、帝、范、巡、嚷、惩、铿、锵1学生自由读生字。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4去音读生字。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3、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4、理解重点词语: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5、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地品读,详细了解周恩来提出这句话的原因。三、精读领悟(一)整体感知,了解结构。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用简短的话概括。(三件)第一件(第1-6段):初到东北,无法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第二件(第7-8段):在租界亲眼目睹灯红酒绿和中国人被欺负的场面,明白了伯父的话。第三件(第9-16段):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喝彩。当时的社会背景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二)学习第一件事。1、指名分角色朗读1-6段。师生评价。2、从这一部分的字里行间里,你能得出哪些当时的社会情况呢?(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有外国租界地。)(名词解释:租界地,指旧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一些通商口岸划定一些区域,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在租界地内,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拥有自主权,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国在租界内各项主权完全丧失,一切的事情都由租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说了算。如:九龙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3、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4、他都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如果是你,你会又有哪些疑问呢?5、伯父用了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中华不振)对于当时的周恩来来说,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更要结合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才能深
本文标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汇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9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