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一、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增速放缓•风险增加•阵痛前行(一)增速放缓•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增速曾7个季度逐季放缓。•2012年全年增速为7.7%,是1999以来最低值,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7%。•当前宏观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整体放缓构成趋势。2012年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较GDP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CPI2011内蒙14.31950.821.31839.140.630.15.62012内蒙11.714.84.020.414.9—4.9—15.310.43.1全年回落2.64.246.80.93.14455.919.72.52012全国7.8105.320.614.36.27.912.82.6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与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内蒙912.2-10.9(1-8月)5.320.211.3-13.2(1-8月)全国7.79.613.58.120.212.97.7怎样看待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增长放缓既有需求波动的短期因素,又有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约束日益强化。•低要素成本转向高要素成本,经济增长的成本约束日益强化。•企业将面临趋于饱和的市场和不断上升的成本的双重压力。市场需求约束•外需:“出口红利”衰减•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环境更为复杂•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2%,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年初预期10%的增速。•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8.%,回落2.4个百分点。•内需动力仍然不足。•2012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6%,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仅20.2%。•201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2013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2.9%。•传统消费热点趋于平稳。•汽车。2002—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年仅增长2.45%,2012年同比增长4.3%。•房地产。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高达19.8%,到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进一步降低到1.8%。要素成本约束•人口、资源、环境红利减弱甚或消失,高成本时代来临。•劳动高成本•201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首次下降)。•技术高成本•土地高成本•资源高成本•环境高成本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二)风险增加•(三)阵痛前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我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结构调整潜力•要素升级潜力•制度变革潜力•既要对问题和挑战保持清醒认识,又要对未来发展前景保持信心。二、关于宏观政策取向•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合理区间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稳增长•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稳增长还是重要任务。•稳增长”不同于“保增长”,是“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速不突破下限、超出底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调结构•“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当前,要把经济的下行压力变成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动力,把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改革的红利叠加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要与改善民生相一致,与增进人民的福祉相结合。•收入•社保•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信息消费•社区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要科学合理布局,要有产业作支撑,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让群众真正从中受益。••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为什么消费需求难以扩大?•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贫富差距难以缩小?•税收制度•国民收入记录制度为什么一些干部不能“以人为本?”•干部产生方式•政绩评价体系为什么腐败问题难以遏制?•现在的反腐思路•社会生活的基础制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行政体制)•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财税金融价格等)•围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围绕促进社会公正深化改革(产权、教育等)(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一)宏观政策要稳•习近平“三原则”•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中央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总量政策就保持稳定”。•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发展,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市场继续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二)微观政策要活•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各项政策,继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创造条件使企业进行存量调整,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三)社会政策要拖底•就是要加强改善民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经过奋斗都有成功机会。•通过政策“托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宏观、微观、社会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稳定预期,企业才能有序竞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反过来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政策托底,就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稳”和微观经济“活”创造条件。谢谢大家,再见!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3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