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主讲:黄述富•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参考书目:1、《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作者: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2、《经济学原理》(下册),作者:曼昆(美),梁小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3、《经济学》(下册),作者:斯蒂格利茨(美),人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宏观经济学》(MBA),作者:徐康宁、张宗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5、《经济学原理》(中国版),作者:卢锋,北大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99出版。第一章导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理解(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含义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理解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IS—LM模型)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基本目标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其目的是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其核心思想: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其取决于社会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者的人数。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2、财政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2、各种赋税问题。3、经济危机。4、货币数量论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产生背景产生标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代表人物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有效需求总需求总供给消费投资消费倾向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市场利率流动性偏好资本投资收益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的问世,虽然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直到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和谐性产生的巨大的冲击,以萨缪尔森、索洛、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着手调节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之间非均衡和均衡、干预和不干预的分歧。他们认为,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是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可以实现市场出清并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均衡;凯恩斯的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和化解之道。二者之间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萨缪尔森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利息理论。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夫人、斯拉法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坚持凯恩斯理论应该同传统经济理论彻底决裂,强烈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杂交”行为。他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应在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中去寻求支持,把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认为分配结构通过影响社会储蓄率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凯恩斯理论的实践运用罗斯福新政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变革的背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代表性人物和学派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新的货币数量论、永久收入等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反对缺乏货币政策配合的财政政策,其只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反对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执行单一的货币规则,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核心,通过控制货币总量实现物价水平稳定这一最终目标。供给学派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代表人物: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供给学派完全否定“凯恩斯定律”,解释了“滞胀”的原因。坚持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要求制定以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为核心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进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们将“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大基本原则,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分析方法,进一步寻求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反对凯恩斯理论中的价格刚性等观点,认为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宏观政策是无效的。不同的政策主张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主流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市场机制是否完全有效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4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