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展望XXXX中国经济
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引言自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提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提出明确指向,对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出口实际增长明显放缓,消费增长有所下降,基建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金融困境凸显,财政收入骤减,企业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调控任务艰巨。显然,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模式如何协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推出“财经媒体负责人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型调查特刊,特约请百余位财经类媒体的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经济部主任(负责人)等相关人士就当前宏观经济走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运行的亮点、急需出台和急需调整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含义等问题发表看法。限于版面,这里我们选登了有代表性的77位资深财经媒体人的观点,希望这些来自传媒一线的观察家从新闻视角对中国经济运行所作的分析,能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建立能调动全民和社会积极性的驱动创新体制王平生中国经济导报社社长2013年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复苏过程中,各种矛盾聚集、纠结在一起,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如果没有到位的国内外协调的经济政策刺激,预计发展速度将低于7%。有许多人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担忧。我国经济增长现已不能保持过去30年的高速度,增长幅度在逐步下行。主要是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较快变化,而国家没有及时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好的措施。第一,按国际经验、惯例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欧美经济先后出现问题后调整不及时,与新的形势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经济增长政策是依靠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资本红利,现在都遇到了阻碍;第二,汇率政策导致未来中国出口增长动力减退;第三,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投入效力下降;第四,资源在过去30年里被大量消耗,而依靠高科技新技术进步缺少活力;第五,目前采取的高财政、高税收政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十分不利,导致实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生存发展,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可以说,2013年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不进则退。今后保持经济增长要采取的几大措施:一是靠创新,靠政策和技术创新,必须采取新的能调动全民和社会积极性的驱动创新体制,而不是延用以国家或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二是靠发展稳固的农村经济基础,力争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十连增、多年增,要扩大优质、健康农产品的保障供应,为新一轮的经济加速增长提供强大支持。三是建立、扶持实体经济来提高效益,制定得以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真正为实体企业减税。四是从市场管理上刺激消费,从节能减排上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中国经济今年以来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进入爆发期,虽然对于GDP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却反映了中国社会进入小康阶段之后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一种刚性需求,软实力也是一种实力。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什么通胀,而是通缩的压力和经济转型,产能严重过剩之下的转型必然要付出经济增速减缓的代价,通缩就是一种表现,PPI和PMI连续走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行的货币政策非常被动,原因在于国内和国际的脱节,人民币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利率差和汇率差必须尽快消灭,否则就是“双轨制”,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以改革红利刺激经济活力的思路是对的,央企的金融化、资源化、集权化不是长久之计,城镇化是出路,但要强调自发,应尽快明确中央城镇化发展规划,正视房地产在这个过程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调整土地出让政策,减少行政干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房产税名不正言不顺,对国民财富征税是重大决策,不可盲动,而且在经济低速之际,任何增税措施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房产税的征收背离调控的初衷,在地产供不应求的格局下会推高成本和房价,从而让调控走入死胡同。打压需求没有出路,增加供应才是根本。立足于扩大内需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梅绍华证券日报社副社长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城镇化的提出,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城镇化是继人口的数量红利以后最大的发展红利,是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当前急需出台和调整的经济政策:首先是有关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城镇化配套政策的尽快出台,将为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指导,保证城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尽快出台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第三是尽快出台发展中国股市、帮助投资者对股市树立信心的政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其次,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第三,发展我国的服务业。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互联系,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服务业还可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整体经济发展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选择陈剑夫证券日报总编辑在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今年经济整体上没有特别大的亮点。但局部看,以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中小城市及乡村住、行环境为目标的投资以及住房、汽车、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奢侈品消费、旅游文化等现代生活消费和服务业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传统的依赖压低人工成本的加工出口行业仍将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原有经济模式导致多数行业产能过剩,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其次是原有经济结构导致社会分配体系、利益格局相对固化、板结化,既导致效率不高,又挤压了新生行业和产业的生存空间和机会。整体经济发展面临稳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两难选择。如果维持原有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可以在GDP的增长方面收一时之效,但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必然留给后人;如果在结构调整上发力,则需经受增长疲软的转型期阵痛。当前地方经济维持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非常严重,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大的调整。目前经济层面的问题症结在于整体改革不足。经济政策上的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板结化趋势,需要以整体改革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以此厘定经济政策。比较迫切的是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经济运行尤其是对微观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释放更多的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活力,给予民间更多的经济活动选择权;而政府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立规和监管上。从经济政策层面看,投融资体制、税收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人口和劳动力生产方式的改革尤为迫切。中国经济的增长首先应是惠及所有人的增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而非城乡、东西部、不同人群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人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另一部分人利益基础上的增长;应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而非倾其所有、不计代价的唯GDP的增长;应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社会良好风气的增长,而非为了增长而增长。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环境比直接推动经济增长重要杜跃进经济参考报总编辑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和增长动力是:新一届领导集体释放出的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政策信号;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和挑战的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努力。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利益格局固化对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阻挠和扭曲;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制度软环境导致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腐败蔓延造成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和外部不经济;政治改革滞后对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拖累。当前急需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模式及其实现步骤,优化制度环境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不经济;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防止新型城镇化的偏差,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我理解的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含义是:政府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彻底放手,应主要依靠“无形之手”而不是“有形之手”配置资源;市场秩序公平公正,交易成本和外部不经济降到最低程度,经济生活中的腐败现象降到最低程度;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和技术进步、质量提升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本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生。一言以蔽之,在目前形势下,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环境,远比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李忠春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和增长动力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从而激活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这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改革如何向前推进,改革步伐放慢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央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进一步把该下放的权力放下去,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不是明放暗不放。这项政策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中国经济升级的关键有三点:一是经济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的转型,把审批型的体制转变为服务型的体制,也就是由计划经济或半计划经济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二是整体的转型,而不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方面的转型;三是真正激发民间的经济活力,真正把民营经济发展起来,这才是富民经济。最大困难和挑战在于掌握好平衡性盛安信息早报总编辑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GDP将保持8%左右,略高或略低于8%都是合理的。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经济停滞不前,美国经济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弱复苏的预期,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外需增速下滑几成定局。受2008年经济危机时四万亿投资带来的滞后弊端的影响,投资政策不可能再次简单重复使用,而且大规模地刺激经济也不符合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可以肯定的是,新一届政府已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降速容忍度。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普遍低于预期,但政府并没有出台刺激政策,反而在加紧调控,如房地产行业的新“国五条”、金融行业的整顿理财产品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等,新城镇化建设也没有呈现快马加鞭的势头,政府的着力点放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上,放在经济增速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平衡上,放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上。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在于掌握好平衡性,既要保持稳定的增速,又要调好结构、保证质量;既要发展又要环境;既要效率又要公平;既要稳住传统产业,又要突破新兴产业。这一切既要政府坚定信心,打破既得利益,又要科学筹划,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全力推进。当然,中国经济大有潜力可挖,经济增长动力大、潜力足,消费领域就大有可为。调整得当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胡跃龙中国经济导报代总编辑经过连续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以投资与外需为主的两大增长动力以及以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为基本方向的三大经济增长点,都面临减速与调整。这种调整如果得当,将为未来进一步的良性发展积聚并输送强大的正能量。眼下经济的最大亮点是,人们对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尽管有较大分歧,但对改革重要性的共识正趋向一致,加上新一层中央及地方领导换届后推动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可望有所进展。当前中国经济的调整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有效宏观调控下的微观动力与活力明显不足,巨大的发展潜力受到体制机制的严重束缚,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受制于整个体系成本刚性与利益刚性的制约,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比例结构不协调,金融、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方面,不要指望休克疗法,因此,稳增长是必须的,今年保持7.5%以上的增长率问题不大。另一方面,要通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本文标题:展望XXXX中国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4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