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岳麓版经济史教材解读(完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目标解读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很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自春秋以后,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以“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作为主要特点的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重点:农具,水利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难点: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目标解读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兼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宋以后农民很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租佃关系逐渐普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通过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的演变特征的认识,初步理解土地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制度在社会形态转型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政权结构渐变过程中的深远影响.重点: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难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目标解读汉代经济分为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耕经济中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重点:古代中国四大经济区以及人口迁移的历史。难点:我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重心南移的原因。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目标解读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大工来出现之前,制造工具的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重点: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难点: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目标解读我国古代商业活动起源于夏商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活跃,城市随之兴起,对外贸易也日渐繁荣,但越来越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抑制。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的坚韧性,认识封建政治制度的束缚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难点: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目标解读明清,清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在明清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禁海闭关、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它的发展,中国逐渐失去了世界领先地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了解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掌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表现、特点和缓慢发展的原因,认识由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结果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重点:在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难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目标解读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的追求黄金和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学习,理解这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寻找向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勇于探索的欧洲航海家,踩着汹涌的波浪,开启了人类一个新时代,把隔绝分散的人类社会联系到一起,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从此西欧大陆在世界崛起。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目标解读新航路开辟一方面促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连为一体,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与掠夺。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走上殖民道路,在这个舞台上逞强达一个世纪之久,他们采用杀鸡取卵的短视政策,实行暴力式的掠夺。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称雄时期,它组建了许多大规模的商业公司,以商业为先锋,武力为后盾,对外殖民越来越具有规模性和规范性。被称为“海盗国家”的英国凭着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奴隶贸易,实力大增,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和头等殖民强国。通过殖民扩张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的比较,正确认识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重点:掌握西方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掠夺。难点: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目标解读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一场技术革命。18世纪中期,由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制造机器,使用蒸汽做动力,带动工业城市的兴起,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19世纪下半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德、日等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同时采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迅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大大缩短科技成果投入生产的周期。这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资本主义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粗具规模,这成为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通过学习,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主要发明,知道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以及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难点: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即它带来的影响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目标解读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他们的魔爪也伸向了中国,葡萄牙占领澳门,荷兰一度侵占台湾,而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把中国强行拉入近代社会,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是吸引列强的动力,他们用武力强迫中国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和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同时,中国经济内部也成长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的近代化是与侵略史、屈辱史、抗争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开始了百年抗争救国运动。重点:记忆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难点:掌握西方入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传统的小农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目标解读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华夏国门就此打开。洋货潮水般涌来。不少国人对此痛心疾首:“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地。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与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他们意识到在机器竞争的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他们输诚以请,实业救国。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发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产生了一批近代民族工业,但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重点: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的史实难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民族工业步履维艰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目标解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逐步把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起,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创造出一些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不断遭到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重点:熟悉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难点: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目标解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租界里的西方人,也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发生变化。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通过学习,崇尚文明,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做贡献。重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难点:讨探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变化的因素。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目标解读火车和轮船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正如西方历史教科书《全球通史》所说,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伴随着铁路的延伸、矿山的开辟、工厂的兴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诞生。工业文明迅速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西风东渐,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邮政为之一变,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学习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难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目标解读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苏维埃俄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课通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影响,提高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中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本课的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本课的难点:斯大林时期经济的特点及作用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目标解读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特点,使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
本文标题:岳麓版经济史教材解读(完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5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