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代经济学的演化及社会的经济化
当代经济学的演化及社会的经济化—读书札记*秦朵2005年2月一经济学的科学化是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昀显著的特征。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历史等社会学科的分工划界,二是学科内分析手段、方法及论述形式向自然科学的靠拢,三是经济学内分科细化1。一度在古典经济学显据要位的政治经济学,如今已被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为基础、以实证法为主的经济学体系所代替。该体系还包括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体制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等分支。而在每分支内,又往往还有细分科。以经济计量学为例,其中分有理论计量学和应用计量学;理论计量学还可分为时序数据计量学和横截面数据计量学;应用计量学则可分有宏观计量学、微观计量学和金融计量学。一旦与其它社会学科的划界,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就大体解脱了不少涉及社会政体和文化伦理的难题,从而使其研究力量集中在描述和评判企业、个人及社会单位的日常经济行为与经营规范之上。经济学表述法的公理化和数学化、及其与经济统计数据的连接,又显著加强了经济学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实证性,增进了其理论的逻辑性和置信度。这些都大大有助于当代经济学向社会的普及。于是就*2005年是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5级毕业20周年。经济系校友提议出一本文集,引发本文。1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以参见(Foucault1973),(Ackerlof,1990),(Bell,1990).1有了一种貌似矛盾的现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窄越抽象,其社会渗透范围就越宽广。二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大伟绩是其对社会的渗透。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2经济学塑造、规范和主宰着当今的社会经济,并使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在经济学的严谨描述下,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充分地合理化论证。微观经济学从人的经济行为出发,而这种行为的基本定义准则是,人谋求个人收益和效用的极大化、或谋求其投入耗费的昀小化的行为。这种私利效用心理动机,构成了当代经济学分析的基点。在此基点上经济学推证,充分竞争市场是使绝大多数人实现其私利效用动机的昀有效社会机制。于是,个人的谋私利动机,就通过经济学的公理化而获得了独立于社会政治和伦理的合理化肯定,而且这种私德又通过市场被转化为公德。在经济学的推崇下,市场的繁荣发展将市场的道德观推向社会3。市场的道德观主要有三。首先是信誉,这主要是一种无需法律合同制约的互利信誉。凡非货真价实的商品,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人们只有充分发挥自我优势,通过市场公平交易,互惠互利,就能各自获取昀大利益。市场信誉的基础,是为己而利人的道德观。市场的发展将这种道德观推广成了社会公德。其次是市场交易的公平观。市场交易的基础是个人意愿的选择,其结果即必公平。在充分竞争条件下,这种无数次并且不间断的市场交易,实现并且维持着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按市场供需平衡变化不断地分配和再分配。与历史上的世袭分配制、政治强权或军事暴力分配制相比,这种市场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显得昀为公道。再次是以供求关系定界的商品概念。在市场内,有求就有供,供求双方通过价格共识而成交。随着需求欲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商品的范围在不断扩展。市场需求的扩展和多元化,又推动着社会伦理道德观的扩展和多元化。在当今社会里,就连人的器2参见(Callon,1998),并参见(Smart2003)。3参见(HeelasandMorris,1992),(O’Neill1998)。2官、细胞组织、精子卵子都成为医疗市场的有价商品。这种商品外延化趋势,不断冲击着社会的伦理禁区4。经济学之社会渗透的表象之一是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5。从个人生活观看,人们劳作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谋生,而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消费。消费成为人们追求其个人效用昀可得以充分满足的地方,消费是人得以发泄其个人自由意识的昀佳场所。当今市场将消费者推崇为上帝,激励着商品的美学观。商品生产不再以提供生活必需品为主旨,而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享受媒介。商品生产不断转向服务性。生产者为迎合消费者至上的市场,营造了‘名牌’文化,兴起了超前消费之风6。这种消费文化的盛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观念。个人自由主义精神在消费面前的即时释放和满足,使人们的非私利集体主义精神在减弱,对社会伦理的约束愈加不愿臣服,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感也愈加淡漠。经济学之社会渗透的另一表象是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在当今社会里,音乐、歌舞、戏剧、绘画、雕塑、文学、影视作品,无一不成为市场交换的一部分,成为积极取悦于消费者的商品7。文化界一旦加入了追随市场需求导向的生产潮流,就变成集成营造流行、通俗产品的企业。为了卖座和创利,文艺产品不断趋向轻松娱乐型。在市场的力量下,那些批判现实社会、标新立异和崇扬历史经典的严肃作品,不是被逐步淘汰,就是退居市场边缘。经济学之社会渗透,还明显表露在国家政治和政府职能的演变中8。从国家的政治纲领的演变看,当今的主流是经济务实的现实主义,而以宗教、人文信仰及民族精神至上等的理想主义早已过时出潮。从政府的职能看,其重心不断转向为市场服务。政府一方面需要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又需要补偿市场的缺陷,为社会提供福利保障,提供避免市场风险的保险。政府的这种市场仆人的角色以及市场的兴盛发展,使当今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和权威程度都在逐渐减弱。再从政府机构的运行方式看,由于政府是由所有纳税人支持的,政府机构和国有组4参见(Keat,1993)。5参见(Featherstone,1991)。6参见(Klein,2001)和(Ritzer,1995)。7参见(Bourdieu,1984)。8参见(Bourdieu,1998)。3织的运作也无法逃脱市场原则的评判。社会公众预期,政府机构和国有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计成本、讲效率9。这种严格按市场法则的经营方法,往往会限制甚至扭曲政府实现其向社会提供充足福利、维护社会平等、保护国家长期利益等目标。三经济学的社会成功,受到其它社会学科的青睐。在其它社会学科面前,当代经济学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特别是数学、统计学方法,具有强大魅力。这些方法现已进入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并且不断受到其它学科的借鉴。经济学向其它社会学科渗透的一个颇有风趣的例子是宗教学。这种渗透就象市场的商品化一样,明显地削弱着宗教之神圣不可侵犯之力。长期以来,宗教学的社会研究大都沿袭传统的宏观历史分析法。其中昀具影响力的有马克思和恩格斯、韦伯及迪克姆的宗教理论10。这些理论都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文化中的宗教程度将不断减弱,世俗程度将不断增强。然而,这个预言迄今并未奏效,宗教运动在二十世纪仍此起彼伏。这就促成了宗教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近二、三十年以来,这一变革的结果之一是经济宗教学的形成。该子学科全盘采用经济学微观行为分析法来剖析宗教。11经济学方法对宗教学的渗透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证应用法的渗入。这表现在采用微观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参加教会活动的公众所做的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这种做法也是通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则是理论分析法的渗入。这反映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全盘介入,效用论被用来解释人的宗教信仰需求,企业理论则被用来分析宗教组织的活动兴衰12。具体地,人的宗教信仰需求被描述为一种精神需求,具有精神升华感、推延有限生命感、益助社会感、充实生活意义感等效用。宗教组织则被类同于9参见(Weintraub,1997)。10参见(MarxandEngels1964),(Weber,1976)及(Durkheim1976)。11参见(Iannaccone1998)的综述;另外,在的经济学与宗教学的网址,也可查到大量的文献参考。12这方面研究的开拓者有StarkandBainbridge(1987)。下例参见(FinkeandStark2003)。4慈善组织及提供其它各种精神消遣的俱乐部,被描述为生产信仰产品的供给商。如同企业的市场竞争,宗教组织的活力取决于其提供信仰产品的品质、各种宗教组织间的竞争、以及政府对社会信仰‘市场’的调控机制。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经济宗教学采用了全套公理化的论述形式,将宗教的分析描述归为概念定义、假定前提、公理和推论。这样既加强了宗教学逻辑推论的严谨程度,又为应用宗教学研究提供了可被实证检验的假说。下面就引几个例子:关于宗教垄断的推论:一种宗教在一社会的垄断程度愈高,它就愈努力向社会其它组织和机构扩张其影响力。该社会中的非宗教倾向就会愈强。关于宗教复兴的推论:在一个社会从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随政府对宗教组织活动的开放程度,宗教的社会复兴将势所必致。关于宗教自由的推论:一个社会中政府对宗教活动的控制程度愈低,宗教市场竞争程度愈高,入教人数就愈多,其社会的宗教信仰程度也就愈高。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推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若宗教组织将其置于参与社会矛盾冲突的组织媒介地位,其宗教吸引力、亦即其教徒的信仰程度,就会明增强。四“经济学家的第一定律:对应每一经济学家,必存在一势均力敌、观点相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的第二定律:双方的观点都有误。”13经济学家的这两个定律不仅在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处处有印证,而且更体现在非主流经济学的崛起和壮大。当今的主流经济学虽然在方法论及学科建树上仍处鼎盛状态,但对它的质疑、批判和挑战从未偃旗息鼓。据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观点14,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三维的。一维是以逻辑演绎法为主的解析法,如数学、物理学;第二维是以归纳、类推和对照为主13引自《经济学家笑话》,。14见(Foucault1973)。5的认识法,如语言学、生物学、经济学;第三维则是以批判为特征的反思法,如哲学。当代经济学的科学化,就是经济学家积极地向第一维认识方法靠拢的结果。经济学沿第一维扩展,使得学科的逻辑程度、实证力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但这一扩展并非无负面。经济学的本维特征、以及经济学与第三维学科的联系,都受到或多或少地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说当今经济学基本是在步物理学之后尘15。然而,这两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大都不具试验性和可重复性。另外,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学习性,当人了解了新理论、政策及制度变更,就会相应调整和改变自身行为。这亦称作研究客体的“双向性”,而自然科学的研究客体大都是单向的。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分解力大大增强了。然而,当今的经济学家大都是某一分科的专家,如微观企业经济学家、劳力经济学家、公共财政学家、应用计量金融学家等等。几乎无人对整体经济结构具有同等深刻辟里的认识。物理学教会了经济学家如何去做结构剖析,但往往使经济学家过分相信其分离出的经济个体之相对自律性。“在其它假定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这一从句,对经济理论的推导和经济模型的建立功绩昭彰。但在经济学家将其理论及模型结果向政府举荐用于现实经济时,往往会遗忘这一从句的关键作用,遗忘其不可应用性。自然科学的解析法,还使经济学家将学科基础建立在人之谋私利这一狭窄的心理动机之上。当代主流经济学对人的这种行为定位,往往夸大了人的自私功利一面,忽略了人的社会和伦理行为的方面。从试验心理学和近年来兴起的试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看,我们既证明不了微观经济学的效用与偏好假说,也不能证明人的选择决策是遵循理性优化原则的。鉴此,新兴的经济人类学认为16,当今经济学更应当考察的是,人之效用私利一面究竟是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而显著主导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当今经济学的个体定位看作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定位的反叛。但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毕竟是个难以分解的整体。在有了相当的个体解析之后,经济学家理当反思解析法之局限,重新考虑如何从人性整体出发来考察15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献有很多,这里仅引两例,(Cartright2000)和(Weint
本文标题:当代经济学的演化及社会的经济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6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