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史人物故事范例(最新4篇)
党史人物故事范例(最新4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党史人物故事范例(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党史人物故事【第一篇】说起“大兴安岭”这四个字,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最北,气候寒冷,森林广袤,荒芜人烟,火灾多发!这五句话,的确说出了大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天气条件、森林储备、人口状况、自然灾害等实际情况,概括得还是比较准确。大兴安岭自1955年经历三次开发以来,始终坚持“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的战略目标,从开发创业、文化大革命、现代化建设、迈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伟大奇迹,实现了新的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英雄的大兴安岭人创造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这是大兴安岭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兴安岭精神”大家都不难理解,也会经常在报纸、杂志和宣传栏上看到这样的表述,“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这四个方面内容是1996年1月30日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大兴安岭精神具体内容的科学总结概括。多年来,通过持续的宣传弘扬,大兴安岭精神已经固化到林区人民的心中,有力激发了大兴安岭人民热爱家乡奉献边疆的情怀。我喜欢学习历史。闲暇之余,独自翻阅大兴安岭党史相关书籍,从中了解到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特别是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大兴安岭精神的历史原因、形成过程、精神内涵和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思考、在历史中探寻、在实践中挖掘,对大兴安岭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由于自己曾经写过1篇大兴安岭精神有关文章,对大兴安岭精神相关内容就特别关注,头脑当中总会不经意间冒出一些想法和火花,平日里思考最多的是大兴安岭人创造的这么宝贵精神财富,为什么纳入不到全省四大精神体系当中?为什么在全国地域文化品牌中影响力较小?却说不出一二来。沉思数月,推来颠去。有一天,在学习xx年地区“两会”讲话精神时,关于大兴安岭精神的表述引起了我的关注——“大力弘扬新时代大兴安岭精神、火场精神、春防精神,不断激发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兴安岭精神与火场精神是什么关系,大兴安岭精神是否包括火场精神,答案毋庸置疑。大兴安岭精神肯定包括火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与火场精神是包含关系,这是概括层面分析。但进入具体层面分析,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兴安岭精神内涵丰富,具体有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等思想要素,这些体现了大兴安岭精神的核心要义,体现了大兴安岭人的奋斗精神,但从文义层面分析,就缺少火场精神的相关表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经过反复研究后,采取涵摄思维,大兴安岭精神是大前提,火场精神是小前提,大兴安岭精神可以作扩大解释,拼搏、创业、务实、奉献四个思想要素都不同程度的涵盖着火场精神内容,火场精神又具体体现奉献、牺牲、担当等深刻内涵,大兴安岭精神与火场精神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大兴安岭精神是火场精神的升华。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拓展宣传和谋划实施,大兴安岭精神在全国就一定能够叫响,那就是因为增加了全国人民都认同的火场精神这个核心要素。基于上述的想法,就需要从具体层面分析一下火场精神到底体现哪些内涵。火场中的奉献精神。奉献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在扑打山火的时候,大兴安岭无论男女老少全员上阵,男同志赶赴火场一线扑打山火,女同志在家蒸馒头、烙饼搞后勤并肩负着守护家园的责任,年长者和学生捐款捐物,贡献力量。火场一线的同志在密林深处穿插,在冰冷河水中趟行,直奔火场;森林消防部队、专业扑火队同志忍受着火头高温烟熏炙烤,从不退缩;群众扑火队在深夜刺骨的寒风中,坚守清理火场边缘;航空机群从早到晚往返在火场与基地之间,实施科学灭火。火场条件十分艰苦,吃的是喇嗓子的饼干和方便面,喝的是带泥的山沟水,睡的是冰凉的火烧基地灰土地,但参加扑打山火的同志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坚守着,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早日扑灭山火。火场中的牺牲精神。牺牲是勇敢的,是挺身而出的。人与火的对抗就会有牺牲,就会流血流汗。在大兴安岭扑救山火战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他们有的是用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有的是用生命保护了身边的战友,有的是用生命保护了森林资源,有的是舍小家顾大家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火灾面前第一时间想的是百姓安危,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疏散群众,抢救财产,而自己却遭受了财产损失或者身体伤害,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形成了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火场精神,他们既是火场精神的精髓,也是大兴安岭精神的核心。他们牺牲自己的小我换来的是大兴安岭生态安全的大我,是大兴安岭最可爱的人。火场中的担当精神。担当是协作的,是责无旁贷的。自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大兴安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扑打山火也是大兴安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火情,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面对大火无情的吞噬森林,大兴安岭人敢于亮剑,众志成城,奋力抗魔,在扑火前线少则几千人,动辄上万人,有时还会有外援部队,人员参与之广,不亚于一场战争。森林消防部队、专业扑火队打主攻,群众扑火队打配合,后方群众提供物资保障,彼此之间分工合作,科学扑救,相互支撑,共同对抗“火魔”。每一次扑救山火都是对大兴安岭人对党忠诚的全面检验和考验。实践证明,大兴安岭人经受住了考验,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自由栖息的动物就是最有力的回答,这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综上所述,大兴安岭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火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与火场精神理论层面问题解决之后,就进入到事实判断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火”与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始终相伴相随,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也是大兴安岭人与“火魔”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史。在与“火魔”的斗争中,锤炼了大兴安岭人品格,淬炼了大兴安岭精神,这种战胜“火魔”的精神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和点赞。从历史的足迹挖掘火场精神。大兴安岭的第一次开发建设是因为1955年5月,黑龙江边呼玛县额木尔西南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扑灭这场森林大火,黑龙江省调集5000余人,特别是黑河增援大队由苏联乘火车到达额木尔村。历时26天经水陆空的配合和苏联的友谊帮助,终于将所有余火清除,6月6日才将队伍全部安全撤出火场。据统计,烧毁森林面积万余公顷,不仅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还牺牲2名扑火人员。这场森林大火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为保护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必须在大兴安岭腹地建立必要的防火、营林专业机构,为此,拉开了第一次开发建设的序幕。随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持续开发大兴安岭,人们与“火魔”的较量也正式开始了。从1955年以来,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警火灾许许多多,其中,1987年“五·六”大火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最大,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总面积的%,它不仅震惊中外、代价沉重,而且教训深刻。在我的记忆当中,2003年以后,大兴安岭地区陆续发生了十八站“5·17”富拉罕火灾、呼玛北疆乡火灾、松岭砍都河火灾、呼中“6·26”火灾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可以说,面对来势凶猛的每一场森林大火,都是对兴安人民的严峻考验,千千万万兴安儿女不惧艰险,冲锋在前,与“火魔”殊死搏斗,他们为东北乃至华北的国家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同志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大兴安岭的历史画卷,共同回顾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和画面,共同学习他们的光荣事迹和伟大壮举。火场群英谱之肖永刚。他是大兴安岭地区森警大队松岭中队排长。1963年入伍,成为一名森警战士。1971年他在处理好母亲的丧事刚归队时,南瓮河施业区突发火情,战友们让他休息,可他说什么也不肯,主动请缨参加扑打山火任务。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他所在中队立即出发,骑上战马奔向火场。到达火场,肖永刚最先冲入火海,扑打火势较大的火头,经过全体官兵连续奋战,火头终于被扑灭,火场得到基本控制。战友们正在休整做饭时,风向突变,附近几处暗火被大风一吹重新复燃,顷刻间连成一片,直向宿营地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肖永刚没有丝毫犹豫,决定首先保护战士和马匹,命令战士把马匹牵到安全隔离带,自己冲向火海去抢救装备和物资,当返回时火头已经将他团团围住。大火过后一片焦土,战友们四处寻找肖永刚,怎么也找不到,这时一名战友在一处洼地内,看到黑乎乎烧焦的物品,经过仔细辨认,才确认是肖永刚,战友们哭成一团,喊着他的名字。他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森警大队党委追认肖永刚为中共党员。火场群英谱之李明久。他曾任漠河县第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5月7日晚,李明久留在学校值班。西山上大火已经把天空烧得通红,浓烟滚滚,大火在逼近。李明久首先想到的是50名住校生的安全。他赶到宿舍时,学生们已乱成一团,李明久立即把学生组织起来,转移到大河边。学生安全转移后,他带领留校的教职员工奋力保住了教学楼。凌晨一点,有人捎信来,李明久的家人走散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烧成重伤,大女儿失踪。大家都说:“你赶快回去吧!”但他并没有走。他想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应该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第二天,大批灾民不断涌入学校,秩序十分混乱,李明久把灾民中的党员干部组织起来,组成灾民管理小组,妥善解决了灾民的食宿问题。直到5月14日,学校恢复了正常秩序,他才顾得上寻找失踪的女儿,能找地方都找了,却杳无音讯。直到5月22日,他才在路边一片烧焦的丛林中,找到了女儿的尸体。17岁心爱的女儿,被烧得只留下一个鞋跟和一块布片。他泪如雨下,大声呼喊着女儿的名字,久久默立不肯离开。悲伤之后,在灾民服务一线又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火场群英谱之“娘子军”。1987年5月8日清晨,无情的大火直扑阿木尔林业局龙河林场,而场里的扑火队员及所有男职工此时正在依西肯乡、兴安林场参加扑火战斗,无法赶回来保卫家园。紧急之下,在家的4名干部立刻决定采取“以火攻火”的办法,在林场周围打防火隔离带,确保林场的安全。同时决定组织女同志打防火道。命令下达十几分钟后,一支由130多名18到40岁的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山场一线女工、知青和家属组成的“娘子军”,带着油锯、割灌机、大斧、镰刀等工具,来到西南方向的树林中,开始了打烧防火隔离带的战斗。她们在灼热的大火面前毫不畏惧,不顾浓烟熏呛、脸被烤坏,个个争先恐后,驾锯放树、用割灌机清灌木、打枝丫,到下午5点,一条长40米、宽20米的防火隔离带打好了。此时,她们顾不上回家看一眼,又都加入了清理点烧防火线残火的行列中,用人抬、肩挑,轮番往灭火点运水,为了加快速度,几个“娘子军”队员跳进带冰的河水里,棉裤被水浸透了,脚冻麻了,她们全然不顾,夜晚回到家时,裤子鞋子已挂满了冰渣。就是这支扑火“娘子军”,使龙河林场转危为安,为保护250多万元的国家财产做出了贡献。火场群英谱之吕振超、董本福。1993年4月17日11时,韩家园林业局职工吕振超奉命驾驶大队东风140汽车将扑火队员运送到呼玛三卡火场附近,董本福作为副驾驶也一路陪同。当队员们轻装上阵以后,吕振超准备调转车头,将车转移到林外。忽然站在冻板道上的四个轮子打起滑来,而且越陷越深。正在这时,火场风向突变,火向汽车的方向烧来,汽车有被烧危险!为了车的安全,必须烧防火线,两个人平日谁也不吸烟,身上都没有火柴。董本福从车上找来了几跟火柴杆,吕振超拿来了车上的点烟器,点燃了火柴,又点燃了汽油喷灯。吕振超拿着喷灯烧,董本福拿着风力灭火机打……两个人呼呼啦啦烧开了防火线。“不好,火来了”,随着董本福的喊声,只见几里地外,四级大风夹杂着滚滚烟火向这边扑来。“本福,快停下手里的活,我们把车上的油桶搬走。”4个25公斤重的汽油桶,他们一个人拿俩,一口气搬到离车一百多米远的地方。彼时,3米多高的火蛇像恶魔一样向这个方向扑来。“别怕,要稳!”吕振超不时地大声安慰董本福。他俩急中生计,在汽车水箱中放出水浸湿了2床鸭绒被,包在汽车油箱的四周,接着又烧起防火线,前前后后
本文标题:党史人物故事范例(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68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