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数字技术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五条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五条路径以专家讲座、典型课例、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形式的研训资源是支持教师实践和专业发展的关键。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过去几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以及5G等数字技术重塑了学习场所、教学模式、课堂管理以及学生评价,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持续更新、不断重构的教与学新样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呼唤新模式、新动力和新生态,为教师群体的终身学习与发展赋能。为此,充分运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和重塑教师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主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一直都在探索新技术应用,例如在线研修、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信息化管理、双师课堂等。然而,这些技术应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未能充分地破解教师发展的实践难题,反而因成效不够显著成为被抨击的“标靶”。为此,技术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需要重新规划,真正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的“高质量”是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发展培养为旨归,在实践中必须显著体现教师中心。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是当前教师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融合进展,资源垂直供给、课堂智能分析、学习场景创设、能力画像构建以及成果开放认定等路径有望重塑教师发展实践样态,实现高质量追求。路径1实践性学习成果认定,促进教师工作嵌入式学习发生“721法则”认为,人类70%的学习成效来自自身实践经验,20%来自非正式学习,10%来自正式学习。显然,工作场所是教师学习的主阵地,仅仅认可教师在各级组织实施的正式学习经历,难以全面反映教师学习成果。教师发展必须立足工作岗位,相应地,教师发展成果应充分认可并体现学习成效的实践性成果。但实践性学习成果并不等于教师的工作成果。学习成果反映学习的期望,体现学习的增值,而这种增量是具体、可测量的。为此,合理认定教师实践成果构成了推动教师立足实践真实学习的一大挑战。微认证、数字徽章以及区块链等认定技术出现得正逢其时。微认证是一种面向能力、基于证据的评估方式,明确能力发展目标与评估认定标准,既为教师实践性学习提供方向指导,同时也为评估提供了明确标准,确保实践成果的学习内涵;数字徽章是一种图形化表达的数字化认证手段,可链接证书简介、颁发者、拥有者以及学习过程、能力等级等信息,使学习历程可追踪、可验证,为实践性学分更大范围的认可和移植提供了沟通中介;区块链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可以较好地支持实现评估结果的共享与迁移,并确保数字成果和拥有者的信息安全。基于微认证、数字徽章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可构建实践性学习成果开放认定体系,激发教师实践性学习动力,进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实践循环生态。依据技术融入教与学的SAMR模型,即替代作用(Substitution)、扩增作用(Augmentation)、调整作用(Modification)、重构作用(Redefinition),数字技术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显然不能仅仅停留于替代(例如在线课程替代线下专家报告)、扩增(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践融合)等功能变化的区域,而应期待在组织结构上形成突破。为此,资源垂直供给、课堂智能分析、学习场景创设、能力画像构建以及成果开放认定等技术融合路径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回应教师发展的需求、直击教师发展的难题,不仅在技术支持教师发展的功能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形成突破,因此技术赋能教师发展样态得以重构。路径2智能技术助力课堂分析,为教师发展需求识别提供证据课堂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发展需求识别的主要空间。以往,教师的专业问题和发展需求识别主要靠教师自省、问卷量表以及专业人员的课堂介入观察,存在主观性较大、数据来源单一、问题难以聚类等问题。行为和表情捕捉、自然语言识别与处理、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等智能技术在课堂自动化分析中的深度应用,为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洞察教师理念、知能与情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语速和情绪如何?师生互动深度怎么样?学生参与是否主动积极?课堂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智能技术直面教师课堂实践,实时捕捉师生多模态数据,通过基于教与学规律构建的语言、行为、思维以及互动等课堂分析模型形成课堂分析报告,实现从课堂事件到理解教师的便捷转换,提升了教师发展问题的诊断力,为教师的自我改进以及指导者们分析与干预提供了重要抓手。发现共性问题进而实施群体干预措施是区域教师发展的必要策略。智能技术推动课堂智能分析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伴随式、规模化、常态化运用,将使共性问题的区域性诊断与分析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对多名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切片、对比与归类,可以挖掘某一特定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隐性问题,形成研修主题与针对性干预制度,进而推动区域教师发展走向“循证规划”与“循证实施”。路径3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创设,为教师提供迁移高通道缺少情景化链接,理论难以向实践迁移,是教师培训实施中的常见顽疾,因而架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成为关键性突破口。场景是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由一定人物行动或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场景较多构筑在智能设备、社交媒体以及大数据之上,便捷使用度高,且在呈现形态上越来越具有沉浸式与交互性特征,这些场景在促进学习者认知理解、经历体验等方面体现出较大潜力。利用虚拟现实、扩展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构建和应用场景也成为当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例如美国Simschool、德国BreakingBadBehavior等平台都在创造沉浸式场景,以此帮助教师练习课堂管理技能和策略。尽管上述场景构建工具和事例还较为有限,但已经表明,面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学习场景可提供迁移高通道。高通道是与低通道对立的信息迁移机制,低通道迁移即只能在相似任务中机械拷贝,而高通道迁移有助于教师在不同场景、不同任务中实现“具体—抽象—具体”的灵活转化。场景通过重现教育现场和人物互动,有助于教师在真实或拟真教学情境中思考,进行具身体验,以此丰富新理论与新方法带来的实践意义,积累面对复杂挑战的经验储备,从中发展实践智慧,提升面对复杂教育实践的能力。路径4基于教师数字足迹勾勒画像,支持发展动态监测xx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汇聚成教师大数据,建立教师数字画像的要求。教师画像的数据化、可视化、动态性等特征,在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与组织中依赖经验、过于封闭、轻个性化等瓶颈和阻滞时,将成为有效破解利器,而大数据、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加速教师画像的实现与应用。教师画像要构成分析和监测的工具,首先需要客观、全面地表征教师实践状态和专业发展的成效,因而,教师的基础信息、个性特征等相对稳定数据,教研行为、线上线下学习痕迹、教与学成果等动态变化的情景性数据,以及对教师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学校、同伴、区域制度等环境数据都应该成为刻画教师形象的“元数据”。多源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提供了洞见现象和问题的客观基础,然而要从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见解,需要依赖分析技术,因此需要建立描述、诊断、分析、预测、干预等阐释教师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分析模型,对教师发展状态进行全方位表征和刻画,在此基础上发现和理解需求,进而对教师发展进程和成效进行预测并实施干预。路径5优质研训资源的垂直供给与个性推荐,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以专家讲座、典型课例、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形式的研训资源是支持教师实践和专业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优质资源遴选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研训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始终存在,并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特别是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x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备课资源、教改经验等多种资源,通过开放性学习机制,无差别地惠及了全国1800多万名教师,支持全国教师高质量自主选学和研训活动的开展。可以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种垂直供给的方式在推动优质研训资源均衡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面对教师差异化以及不断更新的发展需求,研训资源更需要体现多样、互动、个性等特征。为此,首先需要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基于资源使用和反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更新的积极性,以保持资源的多样性和精品化。其次,要利用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等沉浸式技术丰富资源的呈现形态。此外,要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资源精准推荐新模式,同时凸显资源内容动态化、小颗粒、语义化等特征,方便教师根据实践中的即时问题便捷利用和学习。
本文标题:数字技术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五条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84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