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上册 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突破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上第四单元基础突破测试卷部编版一.填空题(共14小题)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地驶出的寂静地挺身的举动2.我能为下面每个字组多个词语。淌﹣[来源:Zxxk.Com]、、祭﹣、、肆﹣、、膛﹣、、3.根据拼音填写生字词。zāogāo!我打翻了杯子,水jiàn出来,蜡烛xī了,书本也被弄得shīlínlín的。ài!今天可真倒霉!4.看拼音,写词语。shēnyínjiūzhùchānfúpáoxiàofēngkuángdǎngyuánjìdiànliútǎngyǎbafàngsì5.①她来祭奠两个人。②她丈夫和她儿子。(《桥》)在文中“她丈夫是指;“她儿子”是指。你提前想到他们是这种关系了吗?读到此处你的感受是:。课文这样安排的妙处是:。6.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尽是妇女和孩子”暗示男人都,“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暗示。7.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1)“这奇特的举动”是指(2)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表现小姑娘的天真幼稚,不了解真实情况。B.形成对比,指责小姑娘缺乏同情心。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的悲惨遭遇。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老妇人病态的严重。8.根据(《穷人》)课文填空。课文讲述了(时间),和主动收养了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9.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表在括号里。①表明心理活动时断时续;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说话结结巴巴;④表示语意的跳跃;(1)“我嘛……缝缝补补……”(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4)“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10.补充词语。悬崖忐忑思潮空空百折四起11.体会省略号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①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语意的跳跃;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来源:学科网]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和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菜只有。二.选择题(共4小题)13.下面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汹涌.(yǒng)澎.湃(péng)B.困.难(kùn)皱.眉(zhòu)C.勺.子(sǎo)喃.喃(nán)14.选出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放肆(sī)宁笑揪(jiū)出来B.搀(cān)扶豹子瞪(dèng)眼C.祭奠(jìdiàn)呻吟折(zhé)回来15.根据(《穷人》)课文填空。故事发生在()A.解放前的旧中国B.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C.沙俄统治时的俄国16.(《在柏林》)这篇小说通过“老妇人”这一形象是为了表现怎样的主题:()A.老妇人疯了,两个小姑娘嘲笑她,小说要告诉人们不能随便嘲笑别人。B.老妇人疯了,是因为失去了三个儿子,小说要告诉人们要坚强起来,勇敢面对灾难和挫折。C.老妇人疯了,是因为失去了三个儿子,这是可怕的战争带来的灾难,他不该把儿子都送去战场。D.老妇人疯了,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像老妇人这样深受苦难和创伤的人还有很多,小说呼吁人类要和平共处。三.连线题(共1小题)17.连一连。[来源:Z.xx.k.Com]穷人告状一声(升)头穷人买米难熬穷人的日子大家借光穷人点蜡烛输定了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来源:学_科_网]18.《半截蜡烛》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来源:Zxxk.Com]小女儿杰奎琳:(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4)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五、句子练习场19、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句)20、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改为“被”字句)六.作文(共1小题)21.抗击疫情期间,你一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不断成长。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例,介绍一下,你在哪个方面快速成长起来了。自己拟定题目,不少于400字。六年级上第四单元基础突破测试卷部编版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14小题)1.缓慢;可怕;坚定;奇特;2.淌水;流淌;淌汗;祭奠;祭祀;祭文;放肆;肆虐;肆意;胸膛;开膛;枪膛;3.糟糕;溅;熄;湿淋淋;唉;4.呻吟;揪住;搀扶;咆哮;疯狂;党员;祭奠;流淌;哑巴;放肆;5.老支书;小伙子;感到震撼,却又无比痛心;既让人感到意外,又觉得合情合理,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突出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品质;6.在参加战争;健壮的男子都参加战争去了;7.老妇人神志不清地重复数着“一、二、三”。;B;8.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渔夫;西蒙;9.③;②;①;④;10.峭壁;不安;起伏;如也;不挠;寒风;11.②;③;④;①;12.寒冷;风暴;勉强;黑面包;鱼;二.选择题(共4小题)13.C;14.C;15.C;16.D;三.连线题(共1小题)17.穷人告状﹣﹣输定了穷人买米﹣﹣一声(升)头穷人的日子﹣﹣难熬穷人点蜡烛﹣﹣大家借光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8.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借口搬柴,端走烛台;说要睡觉,拿走蜡烛;C;夸张;紧张;憎恨;凶恶;五、句子练习场(共2题)1.死亡逼近。2.小伙子被他用力推上木桥。六.作文(共1小题)21.范文:我当小主播因为疫情,我们停课了,但是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停课不停学,班上的同学都相约在钉钉学习,今天我主播。在主播的前一天,我找到了恐龙的相关书籍,我还找出了书中提到的恐龙道具,还好我是一个恐龙迷,家中大小恐龙真不少,除了书本与道具,我想主播的开场与结尾一定也很重要,于是我打了草稿,精心准备,就等开播。在接通屏幕的那一刻,我突然紧张了,看到屏幕上的自己,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还好我准备了发言稿,调整自己的状态,慢慢找到了感觉,可是在直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我感觉屏幕另一旁的同学,一定兴趣减半,于是我就与同学们来了个互动,让同学们参与到我的直播中来,他们可以打字、可以发数字、可以送花……,在一连串的互动中,我找到了自信,我越说越起劲,不仅有了表情,而且还加上了肢体动作,就在这样尽情地发挥中,我第一次直播收到五千多个赞,直播时长28分钟,参与人数45人。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的,通过本次直播,我战胜了自己!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0/7/110:50:29;用户:海的乐章;邮箱:orFmNt3D2n8_5tXIdLpgqhEz-4yM@weixin.jyeoo.com;学号:37145283
本文标题:六年级上册 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突破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85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