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3年《题西林壁》教案【精编5篇】
1/272023年《题西林壁》教案【精编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题西林壁》教案【精编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题西林壁》教案【第一篇】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2/27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3/27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4/27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五、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六、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5/27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七、个性诵读,表达美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6/27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八、聆听歌曲,欣赏美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九、默写古诗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十、总结全文,升华美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7/27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课件出示作业: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板书设计8/27题西林壁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cai课件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9/27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二、初读古诗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指名读,评价合作读课件出示古诗范读10/27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2男女生比赛读。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三、感悟理解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远看——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师:近看又如何?11/27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生:看待事物要全面。12/27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五、布置作业。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
本文标题:2023年《题西林壁》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3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