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3年孙权劝学教案【热选4篇】
1/172023年孙权劝学教案【热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孙权劝学教案【热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孙权劝学教案【第一篇】本课例有三大特点: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2/17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3/17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②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4/17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③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5/17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1、教学目的⑴教会学生学习1文言文的基本方法。⑵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⑶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⑷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6/17⑸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⑹“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⑺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2、教学过程⑴布置预习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⑵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7/17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⑶上学习效果检测。⑷老师小结。⑸布置课后兴趣活动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孙权劝学教案【第二篇】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2.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8/17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活动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9/17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孙权劝学教案【第三篇】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10/17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1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2、师范读课文。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三、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四、写字教学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11/172、老师范写。3、学生描红、临写。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讨论: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3、全班汇报三、指导分角色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12/173、全班汇报表演。四、分角色演课本剧。五、扩展练习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1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
本文标题:2023年孙权劝学教案【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5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