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_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
1/29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_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_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第一篇】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哪个队要高一些?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2/29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148+142+139+141+140)5=_____5=_____(厘米)(144+146+142+145+143)5=_____5=_____(厘米)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了要高一些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2分析原因。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2、交流算法。3、提问、补充。练习十一第5题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3/29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第二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2、引入“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4/29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第三篇】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5/29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平均数的定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一)基本训练6/29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1、判断: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看图填空:⑴图中每格代表();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⑷你的建议是()。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姓名合计用水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7/29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3、哪一组的成绩好?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求平均数的练习课(一)平均数的定义: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求平均数)1、移多补少2、计算方法: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8/29总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份数=总数总数÷平均数=份数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第四篇】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9/29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10/29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精确到0.01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11/29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问题3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12/29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本文标题: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及反思_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9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