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及运用第四节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返回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一)经济调节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一般情况下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原则上应该由企业自主的进行,政府只是从宏观上加以调节与控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二)市场监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市场经济秩序仍然比较混乱。因此,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起来,政府必须对市场加强监管。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法规,管理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三)社会管理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形使社会管理职能。具体职能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广开信息渠道,传播经济信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持社会安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体表现为: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维持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宏观调控的客观依据所谓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体,以经济杠杆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要想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可能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宏观调控的客观依据1、实行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2、实行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3、实行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调节负面作用的需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义1、加强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2、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方式。3、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返回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返回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一)促进经济增长(二)增加就业(三)稳定物价(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一)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计划调节的主要功能是从宏观总体上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分配和提高经济效益。计划手段具有客观性、战略性、预先性和指导性等特点。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经济机制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具有平等性、利益的直接性、控制的间接型、运营的灵活性等特点。经济手段的主要工具是经济杠杆,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杠杆、信贷利息杠杆、价格杠杆、工资奖金杠杆和汇率杠杆等。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三)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提高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监督,它包括保护和制裁两方面。法律手段具有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四)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通过制定与发布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直接指挥、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无偿性、相对稳定性和简单速效性等特点。返回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及运用一、财政政策及运用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三、收入分配政策及运用四、产业政策及运用返回一、财政政策及运用(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资金运动的主要经济政策手段一、财政政策及运用(二)财政政策的基本要素财政政策一般由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手段和财政政策效应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财政政策及运用(三)财政政策的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可将其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三种。一、财政政策及运用(四)财政政策的运用1.一般来说,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要考虑的问题至少有:必须从不同国家的不同财政政策出发,必须以客观经济形式为基点,必须考虑财政政策诸手段的配合与统一,必须统筹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一、财政政策及运用(四)财政政策的运用2.在一般情况下,当社会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出现萧条,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过旺,则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时,则应采取平衡性财政政策。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一)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够成的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二)货币政策的内容构成货币政策一般由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三部分内容构成。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调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政策目标的选择,各国依据国情、时情,各有单一或多重的不同选择,概括起来,主要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二)货币政策的内容构成2.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指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联的金融指标,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运用政策工具所欲达到的直接调节目的。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介指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内信用增长额、股权收益率、贷款或债务变量等。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二)货币政策的内容构成3.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为达到直接调节目标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控制工具。主要包括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另一类货币政策工具是选择性的控制工具。主要包括:控制证券市场放款;消费信贷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依照法律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等。二、货币政策及运用(三)货币政策的类型及运用根据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可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平衡性货币政策三种。二、货币政策及运用(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必要性。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双“松”搭配、双“紧”搭配、“松”“紧”搭配。三、收入分配政策及运用(一)收入分配政策的含义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收入分配政策的核心是对消费基金进行宏观调控,以避免消费膨胀,主要包括对消费基金划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进行调控和对个人消费基金进行调控两方面。三、收入分配政策及运用(二)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收入分配政策从总体上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协调国民经济积累与消费、生活与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三、收入分配政策及运用(三)收入分配政策的措施及运用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实施物价和工资管制。2.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3.税收调节。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项福利措施。四、产业政策及运用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为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措施及手段的总和。它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完整的产业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方面的内容。返回第四节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一、转变政府职能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返回一、转变政府职能(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含义1.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必须转变。3.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一、转变政府职能(二)转变政府职能的途径1.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好,微观放开”。2.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率。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二)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的两级宏观调控体系。(三)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四)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返回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0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