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1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2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本章教学要求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本章通过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3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四节工资第五节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4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货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区别:(1)顺序不同:先卖后买;先买后卖(2)经济内容不同:为买而卖,意在使用价值;为卖而买,意在价值。(3)是否增值:否;是(4)流通限度不同:有限;无限(5)体现关系不同:商品生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5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6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1、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即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一无所有。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7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8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3)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9“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10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1、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特殊性:(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11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的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1)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2)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3)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1213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值过程(1)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2)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14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16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理解)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17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不是全部资本,而是其中的可变资本。(2)引出了剩余价值率概念,用来衡量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18一、剩余价值率(1)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工人的工作日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19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含义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获取更多剩余价值2、生理和道德界限3、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6小时12小时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20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4612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21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22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情况是暂时的。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3超额剩余价值: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超额剩余价值24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辩证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又是绝对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剥削的主要方法。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5四、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6第四节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工资的假象: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2、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1)劳动在出卖以前不存在(2)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3)如果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则资本家将一无所获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7二、工资的形式1、计时工资:以工人劳动时间为计算单位来支付的工资。劳动价格=劳动力价值/工作日小时数2、计件工资:根据工人所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所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单价=劳动力日价值/一日生产的产品数量第四节工资283、二者关系: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也是一种具有更大欺骗性和剥削性的手段。4、科学的“血汗工资制”:泰罗制、福特制(《摩登时代》)5、二战后工资形式的发展P.70(人性化管理、资本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工人分红制、终身雇佣制)第四节工资29三、资本主义变动趋势1、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工人用所得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的物价指数实际工资缓慢上升的原因:生产力发展导致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内容和结构变化;新产业需求减缓失业工人队伍扩大;对外掳夺放松对内掠夺力度;工人阶级斗争。30三、资本主义变动趋势2、相对工资:工人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之比。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趋势。313、工资的各国差异:各国经济、文化、社会、道德因素差异,决定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数量和范围不同;各国生产技术条件差异,工人劳动素质不同,培训费用也不同;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工人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体现更多国际价值;其他。32思考与讨论:一、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方正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其总裁认为: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各贡献一半,因此资产界定一半归投资者,一半归企业员工,怎么评价这一现象?33二、牛奶为什么倒进了下水道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海南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奶白白倒掉,1年就倒掉100吨兰州市近郊28位奶农因买方单方面中断购销契约,无奈而愤怒地将鲜奶倾倒在该公司厂房门前。34第五节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的简述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非难与挑战西方经济学家非难与挑战的主要理论有:1.边际效用价值理论2.时差利息论3.边际生产力论4.伯恩斯坦的有关理论35本章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理解货币为什么能够转化为资本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这为阐明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一把钥匙和科学的理论武器。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也是难点。要讲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价值的组成部分,而商品价值又是以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进一步提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才能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牢固确立起来。36本章重点难点二、教学难点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难在看似剩余价值与等价交换发生矛盾,却要通过分析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而产生去搞清楚。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在于讲清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相对延长的道理。3.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的原理这就要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去分析,以及从市场交换和市场经济角度探讨。37本章知识要点小结1、G—W—G’是资本总公式,G’=G+△G,增值的货币额△G就是剩余价值。2、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38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397、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9、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10、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综合反映。1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2、工资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要考察工资的实际变化,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0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