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篇】
1/11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2/11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引入:(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3/11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指名学生汇报: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4/11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板书:3练一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5/11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3.游戏:走迷宫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学生活动。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篇】6/11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篇】《读统计图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听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这份学习的快7/11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孔老师的课堂创设了许多情境,学生趣味盎然,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统计,主要是对学生选修课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近视眼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喜欢的游乐项目情况的调查统计,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堂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在这节课后面的练习设计是统计深圳欢乐谷游乐项目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围绕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观。整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几乎每位学生都在跟着老师一起思考和做题目,这样体现了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教程中。孔老师还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达成了对统计图目标的理解,学生也获得了统计方面知识的完整性,使得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这样看来,孔老师这节课还让我明白了要想进行统计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跳出课本,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8/11听完本节课也给了我以后教学方面的很多思考:1、应多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意识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让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3、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四篇】《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9/11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10/11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五篇】本节课主要教学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课初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此处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时,一种方法是出示计数器,进行直观计算。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在此基础上,我询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及时指出:“算的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由此,引导学生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随后的练习采用“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已经给出的竖式进行计算,进一步突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此题,学生计算过程中没有什么困难。第2题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在计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11/11个位加起。第4题,是一个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到刚刚学习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_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02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