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物理 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一物理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物理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一物理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阅读指导1.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1=____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2=________,对于同一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动能就会变化,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也是描述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一个物体所处的高度变化时,重力一定对物体做功。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处沿不同路径a、b、c、d落下,试计算从a、b、c路径落下的过程中,(1)重力所做的功;(2)物体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量是多少;(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结论;(4)如果物体是从d路径落下的还能得出以上结论吗?你怎么得出的?4.物体所处的高度是相对的,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个水平面说的。如果我们设海拔零高度为重力势能为零的点,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处于海平面相同高度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课堂练习夯实基础1.质量为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墙后以3m/s的速度被弹回,若选定小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碰墙前的动能为_________,小球碰墙后的动能为_________。2.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速度之比为2:1,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_。3.关于速度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参考资料,少熬夜!a.一个物体速度越大时,动能越大b.速度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动能也相等c.动能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速度也相同d.动能越大的物体,速度也越大4.从离地h高的同一点将一小球分别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竖直上抛重力做的功最多b.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样多c.只有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三种情况重力做的功一样多d.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5.质量为m=1kg的物体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则:a.物体一定升高了5mb.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jc.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d.物体一定是竖直向上运动能力提升6.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3,它们距离地面高度之比也为1:3,让它们自由下落,它们落地时的动能之比为():3:1:9:17.一质量分布均匀的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图所示,今在绳的最低点c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绳绷直,在此过程中,绳索ab的重心位置()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降低后升高d.始终不变的钢球,从离地面高15m处自由落下,如果规定地面的高度为零,则物体下落前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j,物体下落1s,它的重力势能变为_______j,该过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势能变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第3节动能与势能阅读指导1、运动状态状态标2、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3、(1)重力所做的功均为wg=mgh(2)物体重力势能减少了。减少量均为mgh(3)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4)能可以将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个小斜面上,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都为mg△h,重力做的总功就为mgh;4.正值零负值课堂练习参考资料,少熬夜!1、2、2:13、1:31、bd2、ac3、abd4、750500250250高一物理教案2(一)教学目的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二)实验器材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三)教学过程1.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2.进行新课(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板书:高一物理教案3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参考资料,少熬夜!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参考资料,少熬夜!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高一物理教案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参考资料,少熬夜!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_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s.(×)探究交流我国于20_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参考资料,少熬夜!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v、ω、t、a与r的
本文标题:高一物理 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3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