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物理教案(精编5篇)
好范文解忧愁1/26高一物理教案(精编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高一物理教案(精编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高一物理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伟大的预言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好范文解忧愁2/26“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好范文解忧愁3/26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二、电磁波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三、赫兹的电火花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好范文解忧愁4/26的理论板书设计一、伟大的预言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二、电磁波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3、电磁波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三、赫兹的电火花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高一物理优质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好范文解忧愁5/26(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好范文解忧愁6/26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好范文解忧愁7/26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教学过程: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一)速度“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好范文解忧愁8/26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⑴公式: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好范文解忧愁9/26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好范文解忧愁10/26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教学过程: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好范文解忧愁11/26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高一物理教案4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所谓解法就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好范文解忧愁12/26例1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方法归纳]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1)进行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2)画三力平衡由三力平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边形。(3)分析变化情况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变式训练1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平面内好范文解忧愁13/26由水平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平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A.一直变大B.一直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二、力的正交分解法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4、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好范文解忧愁14/26Fx=F1x+F2x+…Fy=F1y+F2y+…(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α=FyFx,即α=arctanFyFx.4例2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
本文标题:高一物理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17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