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赵海涵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8)E-mail:rainbowhan79@126.com摘要: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运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江苏省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经济增长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知识经济转变必然面临工业化、城市化、知识化。在此过程中,已有超过一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他们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人数不断上升并超过城市工人的社会阶层,并通过自身人力资本提升促使整个社会的组织化与文明化程度提高,形成中国社会经济增长及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少,然而从定量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率分析。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必然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原因在于劳动力资源跨部门流动,改变了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入边际生产力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自然改善其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乔治泰勒、荒山裕行和吴海鹰教授的《经济发展与中国西部:过去与未来》,以及刘秀梅与田维明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的文中都从生产函数入手建立各自分析模型,分别从模型角度与统计数据角度证明这一结论。两篇文章重点并不是对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证分析,前一篇文章着重分析对GDP增长贡献的分解,而后一篇文章定性探讨了素质提升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分别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影响份额的原理,并以江苏省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利于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分析2.1模型假设该模型首先假设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是一定的;其次,教育作为独立的因子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子相互独立;第三,排除因非教育造成的人力资本提升,也排除其他人为主观因素影响。2.2数量模型的分析与评价分析乔治泰勒、荒山裕行和吴海鹰教授对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模型[1],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模型之所以可以得出计算结果关键在于一般对一地区经济增长仅仅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和TRANSLOG模型分析,得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与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有关,而忽视了各部门-1-人力资本分布的变化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该模型证明了富余劳动力从经济增长缓慢的部门转移到经济增长迅速的部门可以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增长。他们得出人均GDP的增长不仅是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人均GDP增长与其劳动力比例乘积之和,还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人均GDP与其劳动力变化比例乘积之和。η=(GDPA/NA)(NA/N)ˊ+(GDPU/NU)(NU/N)ˊ(1-1)体现了不同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变化也是解释GDP增长的原因,也就是该模型能够评价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原因。N=NA+NU,则1=NA/N+NU/N,因此(NA/N)ˊ=-(NU/NA)(NU/N)ˊ(1-2)把1-2代入1-1得到η=(NU/N)ˊ(GDPU/NU-GDPA/NA·NU/NA)(1-3)因此得到d(GDP/N)/dt=Aˊ+αKˊ+(1-α)Δˊ+η其中,Aˊ是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率,Kˊ是物质资本的变化率,Δˊ是人力资本的变化率,α是物质资本产出弹性。显然,、经济增长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等因素的贡献外,还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模型对解释为什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移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很有效的,但该模型用全社会人力资本变化率代替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变化率,因此没有反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变化,只反映从人均GDP较低的部门到能够产生较高人均GDP的部门的转移劳动力在人力资本价值随全社会恒定速率增长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3质量模型的分析与评价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也会有贡献,就是在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其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首先,采用舒尔茨的教育人力资本计量原理建立模型计算出基准劳动力具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将其带入A·瑟尔瓦尔模型就能反映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根据舒尔茨的教育年限计量法,可以得到:δ=E[Sh(i,t)]=E[∑nj(i,t)w(i,t)][3]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龄、教育程度等同呈正态分布,因此基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其数学期望来代替①。其中,δ是转移的基准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j€J﹛文盲、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极其以上﹜,Sh(i,t)是在i地区t时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总量,nj(i,t)在i地区t时刻教育程度为j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w(i,t)是相应的教育程度的折算系数通过估算的数据。其次,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δL)(1-α)。其中,Y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产出,A是总生产率指数,K是资本存量,L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α是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系数[4]。对于转移的劳动力而言,空间的转移带来A,K等因素的变化,δ的改变也会引起Y的改变。若转出地为Y1=A1K1α(δ1L转)(1-α),转入地为Y2=A2K2α(δ2L转)(1-α),则Y2—Y1就是该部分劳动力由于转移对GDP的增长率。即:(Y2—Y1)/Y1=(A2/A1)(K2/K1)α(δ2/δ1)(1-α)—1其中β1=A2/A1,β2=(K2/K1)α,β3=(δ2/δ1)(1-α)β4=(A2/A1)/(A2/A1)(K2/K1)α(δ2/δ1)(1-α)*100%β5=(K2/K1)α/(A2/A1)(K2/K1)α(δ2/δ1)(1-α)*100%β6=(δ2/δ1)(1-α)/(A2/A1)(K2/K1)α(δ2/δ1)(1-α)*100%①戴孟昆熊思远.云南人力资源动态结构评价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6第67页。-2-,β2,β3分别为转入地、转出地的总生产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要素的比例,β4,β5,β6分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三种要素变化占总变化的比例。3.实证分析3.1基于数量模型的探讨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在进入2000年后,吸引了许多省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经济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假设富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对一城市或地区GDP增长的影响,这些劳动力没有经过任何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而仅仅是在各区域的农村到城市的空间转移。表12000-2003年江苏各市GDP构成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单位:亿元,%转移劳动时间地区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力对经济市名GDP非第一产业GDP非第一产业GDP非第一产业GDP非第一产业增长贡献南京市775.59768.341150.31091.31297.571235.171576.331511.210.817无锡市426.43422.581360.111305.721580.661523.731901.221847.20.884镇江市144.75143.18502.66469.22560.9526.24641.05608.590.437常州市196.97192.94672.9625.79760.6711.76901.42854.240.869苏州市335.42329.361760.281668.872080.371988.652801.562725.810.621南部375.83371.281089.251032.181256.021197.111564.3161509.410.725南通市159.87157.5809.3673.67887.33746.411006.71867.90.436扬州市137.25134.85505.46438.21558.93488.1647.22577.30.457泰州市112.56108.11449.97380.95504.6432.85580.04507.420.501中部136.56133.487588.243497.61650.287555.787744.657650.8730.464连云港103.3196.49315.82237.71350.15267.89351.13268.20.759淮安市69.7666.28329.02234.79375.02274.51420.64323.610.53徐州市288.1281.45715.71589.68791.44657.39905.79771.110.652盐城市69.6364.8603.23430.04673.26490.58760.06582.971.06宿迁市19.9618.83223.16142.67247.03161.98278.19194.120.771北部110.15105.57437.388326.978487.38370.47543.162428.0020.754注:依据《江苏统计年鉴2001、2002、2003、2004》整理、计算。从表中我们发现,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较大的多在苏北和苏南,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发生在苏北和苏南,事实上,苏北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苏南则是主要输入地,因此,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是当地GDP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苏中地区情况不是很明显。另外,该数据较高的9个城市都是农村劳动力过剩或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多发生在具有以上特征的地区,且从劳动力过剩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数据相比,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上世纪末的0.9%下降到0.7%。一方面,由于江苏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城市就业压力加大使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相对下降,其贡献率自然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没有提升,人力资本在转移中没有增值,就业压力大,城市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与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抑制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2基于质量模型的讨论-3-以上分析并没有讨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假设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时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现在假设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变,在教育培训前后其素质提升是否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仍然使用2000-2003年江苏省的相关数据。首先,出于讨论与计算的方便,使用苏南、苏中、苏北等区域4年的平均数据进行计算。引入A·瑟尔瓦尔模型,分别得到:y南=A1k南α(δ南l南)(1-α)y中=A2k中α(δ中l中)(1-α)y北=A3k北α(δ北l北)(1-α)其中y南,y中,y北分别是2000-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平均GDP。A1,A2,A3分别是三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平均生产率。k南,k中,k北分别是其固定资产完成量。δ南,δ中,δ北分别是三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劳动力质量平均系数。l南,l中,l北=分别是三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劳动力数量。根据以上三式得到:A1=y南/k南α(δ南l南)(1-α)A2=y中/k中α(δ中l中)(1-α)A3=y北/k北α(δ北l北)(1-α)其次,讨论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带来不同的GDP。农村劳动力从苏北转移到苏南,若
本文标题: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