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1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题:书写。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泛读。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3、指名读诗,正音。参考资料,少熬夜!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四、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五、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教学总结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参考资料,少熬夜!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参考资料,少熬夜!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板书: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一)揭示课题。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参考资料,少熬夜!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题目)5、生齐读题目(二)认识苏轼。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3、课件出示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三)了解题意。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古诗。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2、生自由读(二)检查反馈。1、师:谁来试一试?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集体读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三)吟诵诗歌。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一)学习前两句诗。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2、生自由练说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参考资料,少熬夜!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二)学习后两句诗。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生齐读,自由读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生个别读配乐读(三)回归整首诗歌。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3、生自由练习(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5、生齐背古诗。参考资料,少熬夜!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高岩蔽(bì)①赤②日,深谷③来悲风④。擎⑤(bò)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⑥。注释:①蔽(bì):遮住②赤:红色③深谷:深深的峡谷④悲风:呼啸的风⑤擎(bò):同掰(bāi)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个别读集体读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一个先写景后哲理)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2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