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笋芽儿教案ppT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笋芽儿教案ppT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笋芽儿教案ppT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笋芽儿教案ppT1这篇童话散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的妙笔下活灵活现。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通过读读、说说、演演、评评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生字卡片;笋芽儿、竹子的音像资料或图片;投影仪。两课时1、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形象地语言描述、直观的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2、画面导入。(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她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同时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自学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1、正音: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按偏旁归类读—扩词读—同桌互考,全读对的同桌奖励一颗小笋。2、展示方法:如:猜谜:两辆车——轰;尹戴竹帽——笋参考资料,少熬夜!动作演示:唤/揉/扭/钻/抚/辫3、读文: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4、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1、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2、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1)春雨姑娘是怎样呼唤笋芽的?(声音柔和、语气亲切,有“润物无声”的感觉)谁能试着“低声呼唤”笋芽儿?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2)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声音粗重,带有鼓励)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3)笋芽儿苏醒时什么样?通过做动作、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模仿读——加动作表情表演读——男女声竞赛读——评读——自愿展示读。(4)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低年级学生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利用移情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感悟,同时还要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1、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2、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多种形式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质量。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2、分组竞赛读文。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2、再读感悟: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参考资料,少熬夜!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因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写字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读1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1、笋芽儿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之一,可以鲜吃,制作各种菜肴;可以腌制,能吃上几个月;可以干制,能吃的时间更长;还可以制作罐头,销往世界各地,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2、竹子在夏天,是生长期间走向成熟的季节,躯干由嫩绿色转为青绿色。竹叶,可做造纸的原料。竹子在秋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生长现象,可是竹子的地下茎却是生长的旺季。地下茎俗称行鞭笋。行鞭笋有一个生长特点,具有向阳性。一般来说,它只朝三个方向生长———东、南、西,不会向北生长。它很顽强,所到之处,不管是石缝,还是破缸底、墙脚、瓦砾堆,都能穿过去,就是变换了它的体态(本来是圆的,变成扁的)也要长过去。竹子在冬天,是最顽强的植物,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笋芽儿教案ppT21、自主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及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笋芽儿成长的快乐。1、学习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语卡片、词语果、cai课件一套。2课时。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也喜欢你们。你看,春天来了。(出示课件画面《春天来了》、轻快的音乐)你想说什么?师:是呀,春天来了!大自然里的一切都醒了,有一位小伙伴也从泥土里偷偷地探出脑袋,他就是──学生齐读课题:笋芽儿。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2、抽读生字:参考资料,少熬夜!老师点字,会读的一起读。3、你想提醒同学注意哪个字的读音?4、识字:方法交流: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的小朋友。汇报:谁想把自己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呀?5、快乐传递读词语:把生字放在词语里,你还会读吗?我们来玩一个快乐传递的游戏:请每小组的第一个孩子拿好快乐果,音乐停下时,如果你会读果子上的词语,这个快乐果就送给你。准备好了吗?6、猜词语: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猜词语,谁愿意到前面来猜?(抽生)下面的孩子不出声,可以看老师处的词语做动作。看看谁的动作能让他最快把词语猜出来。7、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小组合作学习1~5段:⑴请小组长同小组成员商量,选择最想读的段。⑵小组长带领着一起读读选择的那段课文。互相说说,从你们读的那段课文里你读懂了什么?准备怎么向大家汇报?(小组合作学习)⑶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没有汇报的小组仔细听,可以向别的小组代表提问,当一位善于提问的小记者,汇报的小组成员要团结一心,以最快的速度让别组的小记者心服口服。⑷汇报:6个学习小组分别作学习汇报,没汇报的小组对正在汇报的小组所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板书。2、情景感悟第6段:⑴过渡:在妈妈不停的唠叨中,春天已经变得万紫千红,你看:展示画面:禾苗绿得发亮,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鸟欢快的歌唱。⑵谁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⑶笋芽儿看见这样的景色会是怎样的心情?⑷孩子们,带着你自己的体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怎么读就怎么读?⑸汇报:谁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大家也分享?(相机指导:评读第二句,赛读三句,齐读最后一句)3、引读第7段:参考资料,少熬夜!笋芽儿想快快长大,这时候哪些朋友帮助了她?引读。谁帮助了她?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长大了。(板书:长大了)什么心情?(自豪)(板画长大的表情)什么时候你自豪过?(生说)自豪地读笋芽儿的话。4、配乐读全文:愿小朋友们也能像笋芽儿一样勇敢、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再次朗读全篇课文。选择自己最想说的话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提示:1、桃花对笋芽儿说──2、笋芽儿对──说──3、我想对笋芽儿说──1、你想提醒小朋友哪些字的书写?2、学生写字。3、评价书写。让可爱、勇敢的笋芽儿永远和我们的童年在一起!让我们同笋芽儿一起快乐的成长!笋芽儿教案ppT31认真预习课文,知道笋芽儿的成长得到许多人的帮助。2理解文中两个扭动着身子的意思。3背诵课文最后三节。1认真预习课文。2理解文中两个扭动着身子的意思。一揭示课题当竹子还没钻出地面的时候他叫什么?板书:3笋芽儿二整体感知积累词语1积累词语黑洞洞撒娇央求唠叨暖烘烘爱抚滋润自豪指名开小火车读撒是多音字,注音组词央求唠叨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任意取三个词说几句连贯的话吗?2自读课文娇嫩的笋芽儿长成强壮的竹子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板书:春雨春雷太阳三细读课文,感情朗读1出示课文1、7、12节。自由轻声朗读。他们给了笋芽儿什么帮助?交流。参考资料,少熬夜!小结:笋芽儿在春雨、春雷的呼唤中破土而出,又在春雨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下长成强壮的竹子,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呢?挑选一句句子体会读,指名读,评价。2有两句句子写了笋芽儿在春雨、春雷的呼唤中的动作,两个扭动着身子的意思一样吗?自由读句子,体会。师引读。3笋芽儿醒过来时四周黑洞洞的,当他破土而出时又是怎样的?对比读句。四说写双通道还有一些笋芽儿未钻出地面呢!你愿意对他说些悄悄话,让他们尽快破土而出吗?
本文标题:笋芽儿教案ppT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60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