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比例应用题教案【通用5篇】
比例应用题教案【通用5篇】希望这个“比例应用题教案【通用5篇】”能够让您获得更多的收益。教案课件是老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的,老师通常会认真地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反馈,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态,这对您在工作和学习中都是有帮助的。本文仅供参考!比例应用题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一、复习概念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二、复习数量关系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2、选择题: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40:15=60:②40=15×60③60=15×40三、复习简单应用题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2、总结正、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⑥、甲种铅笔每支元,乙种铅笔每支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四、巩固练习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解:设可装订本。(30+10)=500×3040=15000=15000=375答:可装订375本。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你会列式吗?(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五、拓展延伸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小时。实际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六、全课总结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七、板书设计正反比例应用题=K(一定)X×Y=K(一定)X和Y成正比例关系。X和Y成反比例关系。正y、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第一、分析:可分四步。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第三、检验并答题。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学会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学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的应用题,作为一节复习课,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以下几方面:1、能强化正、反比例意义概念的复习,因为正反比例的意义所涉及的文字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以简化的概括让学生很容易就把两个意义的核心内容记牢。2、重视知识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杜绝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乱的现象。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巩固知识。4、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5、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严密,教学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课后,我反复回忆了本节课,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1、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讨论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成什么比例,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2、教学时不注重情感交流,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3、讲课节奏快,对差生辅导不到位。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对于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缺点,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争取每节课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例应用题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重点与难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一、引发阶段1、情境诱发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各应分得多少钱?)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二、探究阶段1、自主探索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2、集体交流。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4、分析归纳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三、实践应用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四、情境延续1.再看例1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五、发展应用: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反馈交流。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六、反思评价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比例应用题教案篇【第三篇】教学内容:课本第91页例4;练一练;《作业本》第39页。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重点:学会用反比例解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判断题中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列出等积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二、新授:1、教学例4。例4: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观察:⑴、题中有哪几个量?⑵、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分析:想:因为速度时间=路程,由于4小时与3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5X=206X=2065=24(千米)X=24(检验)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2、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15千米,要求几小时到达应怎样列式?3、试一试。(1)甲种铅笔每支元,乙种铅笔每支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36人,可以站多少行?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三、巩固练习:练一练。四、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五、《作业本》p39.比例应用题教案篇【第四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
本文标题:比例应用题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75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