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汇编4篇】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汇编4篇】读完一本好书后,我们总会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当我们仔细参考下载作者的作品后,心中就会涌现出一些感动和感受。只有通过认真参考下载并写出来的读后感,才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参考下载能力和深度。那么您又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本文作者煞费苦心地打造了这篇“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汇编4篇】”,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和受益,也建议您下载收藏和本站,以便日后的参考下载和学习。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篇【第一篇】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智慧,甚至没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然而他却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觉得魏书生老师取得成功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的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无论他的班级管理,还是他的课堂教学无不渗透着民主的教育思想:班级怎样管理,老师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布置作业,布置多少……他都跟学生商量,在他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主动参与的身影。所以我觉得,只有民主才是教育的真谛,只有民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学有所得。这一点我觉得感触比较深,拿布置作业来说,我认为千篇1律的作业效果并不好,布置难了吧基础差的不会做,容易了的掌握得好的同学做的没意义,也没动力,因此今年的作业我们都改为各小组安排,我设定一个初步范围,各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去安排,但基础内容是必完成的,掌握好的同学可直接完成提升内容,作为我们语文来说作业比较灵活,因此作为成绩突出的同学也可直接进行课外练习或写作练习,这样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督促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各个小组之间阶段性的的评比使每个小组,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了压力和动力,感觉效果还是不错。另外一点值得欣赏的是魏老师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能力的培养,如在书中提到的观察力,记忆力写作能力及自学能力等等。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书中有两个章节讲到这个内容。确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我认为这与学生自学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我们正大力倡导“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的运用其实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如果很好的利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案很陌生,学生显得很无助,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差。根本不知如何去预习,学习。更谈不上提问题。学案似乎只是一种形式,学生也不在意学案的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询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做法,然后我们几个人商量,学生不会预习,我们可以先给他们设计,给他一个拐杖,于是我们就把学案分两部分设计。第一部分是预习指南,这部分包括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文体知识,字词积累,和关于文章整体把握的一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明确,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基本上也能依据课文来完成。同时在下面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空缺板块,可以填你疑惑的问题,只要有相关的问题就行,虽然问题参差不齐,有时也可能不合理。但最起码他们有了这样一种思路和意识,能够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完成第二部分的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部分。这样不同学生都能有事可做。虽然我们问题的设计也有一定弊端,限制了个别学生同学的思维,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状况来说,利可能要大一些,时间长了,习惯形成了我们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篇【第二篇】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教改教育理念新。已成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楷模。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教育漫谈,全面实在又实用。本书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蕴含深刻的哲理,令人心悦诚服。魏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教两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每个班学生人数将近九十人,还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大部分时间他要开会、应酬客人、写书稿,很长的课文都是自学!应该说魏书生不是一个勤快的老师,瞧,“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除统考外,我没搞过测验、考试。但我教会了学生怎么样留作业,怎么样批改作业,怎么样批改作文,怎么样出考试题。一学期的教材,我只用三十多节课就讲完了。”可他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遥遥领先,甚至超过重点中学的考试成绩。他能把语文教得如此轻松,如此成功,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今,我校每班学生人数也达到了五十余人人,我们老师仍然整天疲惫不堪,学生一天到晚紧张兮兮。人家中学生还每节课前唱歌,可我们的老师恨不得把音乐课也拿来上语文。人家中学生还到野外捉鱼玩,每天参加体育活动,可我们的小学生却被整天关在教室。人家中学生都有大量的时间读课外书,可我们的小学生却成天只抱着语文书、数学书来学。人家中学生连练习册都不看,而我们的小学生却一本接一本的做课外习题。即便这样,还有的班级学生成绩赶不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儿?症结何在?我们能否借鉴魏老师的成功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既让老师教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愉快的新方法呢?我在深深地思索……“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学什么的问题……于是我便和学生商量讨论,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分枝下面还有小枝和杈,学生按照语文知识树去学语文,就像司机按照交通路线图驾驶汽车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做到了心中有数。正因为魏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怎么读总体语文书,怎么读一类文章,怎么制订语文学习计划,怎么布置作业等等,他的学生才会还给了他一个奇迹。虽说魏书生是一名中学教师,但这些方法的确很有借鉴的地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切都是适用的,什么时候能像魏老师一样能做到事半功倍,还需要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篇【第三篇】之前由于参加网络培训的缘故,再次听到几位专家老师对魏书生的赞叹,才发现,尽管从大学时代就不断听到他的大名,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读他的着作,学学他的教育思想。谈论魏书生的教育教学艺术的书籍挺多,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了以后由衷地感到魏书生真不愧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这也让我对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教书先育人。“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魏老师有着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他能够理解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从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他有自己独特的“惩罚”孩子的方式,让学生用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那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既罚了学生,又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提高。他的心里时刻都装着学生,学生就是他的一切。他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教育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学生尊敬他,崇拜他,信任他,能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魏老师深知教书的目的并不是造就一批会做题的机器,而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如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习高效日、当日事当日毕等具体的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真诚的爱,这样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做人的真正道理。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篇【第四篇】暑假里一边陪着孩子写作业,一边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使自己对于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教学工作漫谈》一书,语言风格朴实,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阐述了魏老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令人心悦诚服。虽然其中记录的故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现在看来其教育思想和理念依旧很先进,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魏书生老师说教师要有享受教育,快乐地教书的思想。但有时一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却发现充满了烦恼。有时会为了一道讲了许多遍的题目学生仍然会答错而苦恼;有时会为了学生犯的错而情绪不好,有时更会为了许多琐碎的事情而烦恼。但魏老师却对享受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教书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只要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就能经常寻找享受的理由,体会享受的快乐。他总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做某一件事情,直至取得成功,再去享受其中的快乐。他的许多法宝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做实事;积极乐观地面对教学工作,善于寻找欢乐。平时我却很难做到,这种思想看来我真该学一学了。人人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去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但实践起来却是很难。读魏老师处理这类事情的态度,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他说惩罚学生的时候,以爱为前提,并让学生感受到,学生是不会恨老师的。不但魏书生老师自己能够快乐地教书,他的学生也能快乐地学习。他之所以被那么多的学生喜欢,被那么多的老师赞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让学生喜欢学习,快乐学习,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学习。他可以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尽快纠正。这些说明书要求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同时他也让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做好事,来弥补自己做过的坏事。当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方法,读过让我收益匪浅。在我看来,魏老师的语言虽朴实无华,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理念、方法值得我细细地体味、学习和模仿。
本文标题: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1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