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财务会计第十六章 所得税
第十六章所得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明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原则,弄懂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原则,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以及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重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难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债务法递延法•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进行比较,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使用及最终出售该项资产时会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额,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总金额。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交税,意味着企业将于未来期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1.下列各种情形中,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有()。A.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B.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C.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D.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例、资产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小于其计税基础(15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应交所得税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8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于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二、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2.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4.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一、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在资产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或累计摊销额后的金额。•资产计税基础•=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税前扣除的金额•(一)固定资产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与税收规定就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处理的不同,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差异。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会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税收:固定资产原价-税收累计折旧•例、A企业于2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75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该类(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零。20×8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550万元。•分析:•20×8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750-75×2=600(万元),该账面余额大于其可收回金额55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计提5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8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750-75×2-50=550(万元)•其计税基础=750-750×20%-600×20%=48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5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480万元之间的70万元差额,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例、B企业于20×5年年末以75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B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10年,计税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折旧年限为20年,假定会计与税收均按年限平均法计列折旧,净残值均为零。20×6年该项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本例中假定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分析:•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l2月31日的账面价值•=750-750÷10=675(万元)•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750-750÷20=712.5(万元)•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6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712.5万元之间产生的37.5万元差额,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二)无形资产•除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成本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异。无形资产的差异主要产生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1.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其成本为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除此之外,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支出应予费用化计入损益;税法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另外,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税法中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与其计税基础应当是相同的。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在形成无形资产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成本为研究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而因税法规定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则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上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因而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但如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企业合并交易、同时在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例、甲企业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2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4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1200万元。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假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尚未开始摊销)。•分析:•甲企业当期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中,按照会计规定应予费用化的金额为80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为1200万元,即期末形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甲企业当期发生的2000万研究开发支出,按照税法规定可在当期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200万元。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800万,其计税基础为1800万,形成暂时性差异600万。••2.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产生于是否需要摊销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计准则规定,应根据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情况,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要求摊销,但持有期间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外购商誉除外),应在一定期限内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时不予摊销,但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造成该类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在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因税法规定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变为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提取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会计:使用寿命有限:•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使用寿命不确定:•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税收: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规定的累计摊销•例、乙企业于20×6年1月1日取得的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500万元,取得该项无形资产后,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乙企业无法合理预计其使用期限,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20×6年12月31日,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表明其未发生减值。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限摊销,摊销金额允许税前扣除。•分析:•会计上将该项无形资产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因未发生减值,其在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取得成本1500万元。•该项无形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为1350(成本1500-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摊销额150)万元。•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15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350万元之间的差额150万元,将计入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于某一会计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该类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会计: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税收:成本•例、20×6年10月20日,甲公司自公开市场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支付价款20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20×6年12月31日,该投资的市价为2200万元。•分析:•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市价为2200万元,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核算的、在20×6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为2200万元。•因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其在20×6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应维持原取得成本不变,为2000万元。•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22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2000万元之间产生了20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该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四)其他资产•1其他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有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其
本文标题:财务会计第十六章 所得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