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业人才是关键。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创新农业人才主体培养的“多元化”、“农学交替”“互联网+”“乡土化”等模式,必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我县乡村农业人才现状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县62万人口中,乡村从业人员资源总数约26万人,实有从业人员22.6万人,其中11万人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有11.6万人在苏南等发达地区打工,乡村实用人才约8000人,约占全县人才总数的2.7%。从乡村实用人才结构方面来看,以生产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为主,而技能服务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相比之下占人才总数的比重较小;从乡村实用人才的年龄分布来看,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趋于老龄化,40岁以上的人才占据人才总数的60%以上;从乡村实用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超过90%的人只接受过高中及以下的教育,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更少。二、我县乡村农业人才培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在加快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培养了一批土专家,但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振兴的总体要求来看,乡村实用人才培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机制不完善。二是培养力度不够。三是人才外流明显。四是载体建设缺乏。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实用人才素质和技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对策措施:1、创新农业人才主体培养的“多元化”模式以政府、科研院所、学校、涉农企业、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多机构培养。政府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领导和推动主体,是农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决策主体。多元化的主体形式,能够保证培养形式、内容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从而能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农民群体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指导,使得农民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这样农业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出成果。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让人才“走出去”开阔视野,了解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力。每年分批次选派优秀“村官”和后备干部到华西村等名村挂职跟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土地营运、实体项目带动等发展经验。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着力培养基层急需的人才,重点培养种植(养殖)业示范大户,鼓励农村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2、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农学交替”模式涉农企业是农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每一个涉农企业都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农业人才的培养。政府要制定出台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激活涉农企业参与农业人才培养的热情,“既要做给农民看,还要带着农民干”。引导涉农企业与高校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既要在培养形式上进行创新,更要在培训内容上有所创新,要用所培养农业人才对振兴乡村的贡献来印证“农学交替”模式的成果。3、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理念,在很多领域已结出硕果。要依靠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机构平台,创新“互联网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专项资金,推行“项目+人才”的聚才模式,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人才培养项目上的重复投人,还可以降低农业专家资源紧张的程度,更有利于实现培养课程个性化、农民学习自主化、实时化、分层化,实现乡村发展与乡村人才开发的良性互动。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从资金、技术和生产物资上给予扶持,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能力带动的乡村专业型、实用型农业人才。4.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乡土化”模式我县农村不但为城市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同时也孕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种田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首先要依靠坚守在农村的“乡土人才”,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艰苦的农村能够取得成功,就足以说明他们的技能、技术、经验和管理才能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他们为乡村发展辛劳付出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若依靠他们“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种田能手”“致富带头人”,那么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了。其次要依靠那些输入到城市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他们对乡村都有抹不掉的记忆、留着乡愁、寄着乡思,他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源,请他们回乡创业或回乡传授农业人才经营理念、新技术等,使农业人才培养达到空前新高度。我县要大胆探索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农业人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以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X作出新贡献。
本文标题:关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3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