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章经济犯罪本体诠释
经济犯罪对策学冯引如jiangxiangru@yahoo.com.cnhandy:13764379972焚书坑儒秦始皇惩治经济犯罪?第一章经济犯罪本体诠释什么是经济犯罪?我们怎么认识经济犯罪?第一节对经济犯罪相关概念的历史回顾三个概念的历史考察经济犯罪现象经济法律和经济刑法经济犯罪概念一、经济犯罪现象的历史考察经济犯罪现象的出现伴随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私人占有财产的制度也随之产生。社会之公与家庭之私之间产生的欲望氏族首领以家庭私有制与氏族公有制相对抗,利用代表氏族公社对外交换的权力,在财物过手之时将部分交换物品隐瞒下来,并化为家庭所有,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经济犯罪行为便产生了。在自然经济下的经济犯罪现象在奴隶制时代,官吏以权谋私,贪污盗窃的现象日胜一日,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害。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和“领主制”,使得疆土、领地、财富、矿产,在法理上都划分隶属于天子、诸侯、甚至士大夫们。中央集权“中央集权郡县制”让“主权分封、土地分封”变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说,国土、领地、财富、矿产,法理上都是属于中央帝王一个人的。私人对公财产的侵吞官吏腐败私人对封建管理制度的破坏走私盐铁,私铸钱简单交换过程中的犯罪抢劫盗窃诈骗朱元璋对贪官污吏采用了极其严厉的惩处手段如枭首示,凌迟处死抽肠挑膝连族共诛用刑之法,以超越五刑之外,所杀要员上至中书省长官、尚书省六部要员,下至县吏及役丁,计十余万人之多。走私盐铁“私盐之禁令罪名,实始于汉武。”盐铁国家专卖,看似与民争利,其实核心是如何建立国家财政、公共财政制度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之分自然经济下的“经济犯罪”属于财产犯罪不存在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秩序几乎不存在动态的财产利用和财产流转关系秩序犯与自然犯之分体力与智力之分二、经济法与经济刑法的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动用国家权力,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经济实施干预。这一过程反映在法律上,是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方面的立法后面的刑罚处罚,是我们讲的经济刑法。美国1887~1914年联邦政府开始管理经济的创始时期:《谢尔曼法》.1932~1940年的新政时期: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颁布了大量的经济管理法规,把卡车运输、航空、电力、天然气、无线电等许多产业置于联邦政府的控制之下。事先批准德国经济犯罪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犯罪向经济违规的形态转变与发展北德联盟重量法,度量衡检测法,银行业条例反高利贷法,专利法,有限公司法等典型的德国经济刑法的立法方式开始形成:1910年德国帝国钾盐法经济刑法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济刑法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监督经济违规和纠正经济违规的经济警察作用。经济刑法的范围与规模取决于经济状况的结构,因为刑法是为保护确定的制度服务的。三经济犯罪概念的出现“白领犯罪”:“由一个受人尊敬和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在其职务范围内所实施的犯罪”1939年美国犯罪学和社会学家教授萨瑟兰在就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时提出1949年出版《白领犯罪》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追诉1979年,美国国会在《改进司法体系管理法》中,第一次给白领犯罪下了官方定义:“白领犯罪是一种或者一系列通过非体力性手段,采用隐蔽的方法或诡计,以便非法避免付出或者损失金钱财物,或非法取得金钱财物,或者非法获取经济或个人利益的行为。”普通犯罪学在犯罪类型上看:职业犯罪,身份犯罪四中国1982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的决定》的颁布修订后的97刑法典从97刑法典实施到现在,立法机关共颁布了八个刑法修正案和一个单行刑法,其中的大部分关于经济犯罪的规定。经济犯罪的真实含义是市场经济犯罪或商品经济犯罪“经济犯罪”作为一种观念,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从经济犯罪产生的根源来看,经济犯罪根植于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当刑法介入市场经济生活中,经济犯罪的概念应运而生。第二节中国经济犯罪现状第三次全国经济犯罪侦查大会经济犯罪正逐步成为我国主流犯罪2006年到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经济犯罪案件35.1万起,挽回经济损失1717.4亿元。其中上海140余亿元。经济犯罪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蔓延趋势明显。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骗取医保、社保资金案件频繁出现;伴随证券、期货等新兴市场的发展,非法证券、内幕交易等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上海社保基金案全国社保基金2009年底:7766亿元(人民币)2010年底:8千亿元(人民币)2015年:1.5万亿元(人民币)社保资金是什么?社保基金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是什么?社保基金需要在经济活动中增值吗?社保基金如何保值和增值?社保基金的管理与职务犯罪社保案发生的制度原因我国旧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转变这种既不向受益人报告、也不受他们约束的基金管理体制的延续,正是腐败分子得以滥用权力、贪污挪用受益人“保命钱”的活动能够得手的体制上的原因。社会中的经济犯罪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犯罪第三节经济犯罪的概念与范围一、经济犯罪的内涵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是什么?经济犯罪概念的界定前提经济犯罪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其目的在于实现对经济犯罪的有效惩治和打击,应立足于有效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法律制度的科学设计和表达。经济犯罪概念的界定角度1872.希尔:预防与控制犯罪国际会议“犯罪的资本家”:直接危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正常发展的犯罪活动是经济犯罪。从刑法学的角度:从犯罪学角度:综合定义从刑法学的角度1932年,德国学者林德曼: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体制及重要经济部门和制度的可罚性的行为。德国犯罪学词典:“经济犯罪是指经济生活中完成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犯罪,这种犯罪造成了经济生活中超个人法益的损害或者采取了滥用经济生活的工具。”1963年莫勒:经济犯罪是违犯所有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生活为目的而制定的法规的犯罪行为。日本学者蕊木秀雄:经济犯罪是正常的经济往来场合上活动的人们,在履行其职务时,为图自己或第三人的利益所犯的触犯刑法或其它罚则的行为。从犯罪学角度美国萨瑟兰教授:“白领犯罪”即社会所薄重及具有祟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者,在其职业活动中谋取不法利益而破坏刑法的行为。美国官方定义:“白领犯罪是一种或者一系列通过非体力性手段,采用隐蔽的方法或诡计,以便非法避免付出或者损失金钱财物,或非法取得金钱财物,或者非法获取经济或个人利益的行为。”综合定义台湾地区学者林山田教授:就普通犯罪学而言,经济犯罪是一种职业犯罪、智力犯罪;而就刑法学而言,则指意图谋取不法利益,利用法律交往与经济交易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滥用经济秩序赖以为存的诚实信用原则,违反所有直接或间接规范经济活动之有关法令,而足以危害正常之经济活动与干扰经济生活秩序甚至于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财产犯罪和图利犯罪。社会事实层面犯罪的事实或实体方面,即犯罪现象、犯罪与环境和犯罪人个性的关系,则专属于犯罪学的内容。经济犯罪的研究应着务探求经济犯罪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寻求科学合理的经济犯罪防控策略。法律规范层面犯罪现象的规范方面,它属于刑法学的范畴,即刑法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将现实的案件归属于刑法规范,并阐述和应用这些的科学。研究经济犯罪主要是通过对经济犯罪构成要件的把握,进而界定其与其他犯罪的界限,系统建构经济犯罪的理论体系。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经济犯罪是法定犯——所有的经济犯罪行为都具有二次违法性,即不仅违反了经济法和行政法等法律规范,而且违反了刑法。自然犯、刑事犯法定犯、行政犯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二)经济犯罪发生在经济运行领域宏观调控法:调整在政府管理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规制法: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三):经济犯罪的主体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和管理经济的主体(包括机关法人和其成员)。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四):经济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是超个人的社会整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经济犯罪的基本特征(五):经济犯罪作为一个整体,其涵盖具体罪名的范围只具有相对意义经济犯罪概念经济犯罪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违反行政、经济等法律法规,侵害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或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危害较大,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经济犯罪的外延经济犯罪的范围哪些是经济犯罪?宏观经济犯罪概念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泛称,囊括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故经济犯罪应指我国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的全部犯罪以及刑法分则各章中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各种犯罪。中观的经济犯罪概念经济犯罪包括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全部犯罪及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除盗窃、抢劫等传统犯罪以外的全部犯罪。微观的经济犯罪概念经济犯罪只发生于动态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滥用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直接或间接地违反经济管理法规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因此,经济犯罪仅限于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全部犯罪。司法实践中法院: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财产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公安,检察机关:刑法第三章第二节的走私假币罪,第三节到第八节的所有罪名,第五章规定的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以及其他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财产犯罪对特定人的财产权益的破坏对静态的财产归属关系的破坏自然犯体力犯罪,与职业无关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运行与管理秩序的破坏对动态的财产利用和财产流转关系的破坏秩序犯智力犯罪,与职业有关经济犯罪的范围职务类经济犯罪;党风不正欺诈类经济犯罪;物价不实非法竞争类经济犯罪;治安不稳破坏类经济犯罪;非典型类经济犯罪☺职务类经济犯罪,包括:贪污掌管财物;利用职权贿赂;未尽职务操守;承包弄权谋私。等等。☺欺诈类经济犯罪,包括:合同诈骗;金融诈骗;网络诈骗;财税诈骗;破产诈骗。等等。☺非法竞争类经济犯罪,包括:一般不当竞争;制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窃取经济情报。等等。☺破坏类经济犯罪,包括:恐怖破坏经济;破坏经济生产;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数字经济。等等。☺非典型类经济犯罪,也包括一些具体的经济犯罪。非典型类经济犯罪,是一种主体、手段、对象更加新颖、更加奇妙、更加特殊型的经济犯罪。但其危害后果以及后患的新、奇、特绝不可小觑,他使你防不胜防。第四节经济犯罪的特点与本质经济犯罪的表象与品性2、犯罪的形式。经济犯罪者多以为国家、为大家、为人家为名义。一、经济犯罪的表象1、犯罪的主体。经济犯罪的主体多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单位或者个人。3、犯罪的手段。经济犯罪又谓“室内犯罪”,多带有隐蔽、文明的色彩,以身外之物得利,依靠其具有的职、权、能。掌实权,点头画圈就来钱大盖帽,吃了被告吃原告干个体,骗了老张骗老李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4、犯罪的领域。经济犯罪主要发生在并能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环节。5、犯罪的对象。经济犯罪无现场、无证人、无被害人,可称为“无被害人犯罪”。一智能性1.犯罪主体的专业性,行业性2.犯罪过程的预谋性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二隐蔽性1.犯罪主体一般以一定的职业或身份作掩护2.行为方式的隐蔽性3.结果的隐蔽性三复杂性1.发生原因复杂2.表现形态复杂一般犯罪与经济犯罪;国内犯罪与跨国犯罪;经济犯罪与腐败犯罪交织新型经济犯罪:3.查处复杂四组织性1.企业内外,金融机构内外,跨区域内外,境内境外相互勾结2.70%的经济犯罪为单位犯罪五牟利性非法占有为目的二、经济犯罪的品性经济犯罪的品性,可以从“三种事物”、“三种存在”、“三种颜色”得到揭示。1、经济犯罪是“三种事物”经济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犯罪是一种人的行为经济犯罪是一种自然情形2、经济犯罪是“三种存在”经
本文标题:第一章经济犯罪本体诠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