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经济
国民政府前十年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共10年史学界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第三章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经济一、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二、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三、国民政府的经济与社会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一、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与合流•☆混乱的政局•宁、汉、京三个新旧政权•宁、汉、沪三个国民党中央•蒋、冯、阎、桂四大新军阀集团•蒋介石、李宗仁、胡汉民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张发奎•☆蒋介石下野。•武汉方面,组织东征军,由唐生智、张发奎指挥“东征讨蒋”•南京方面也调动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溯江而上迎战。•在冯玉祥的撮合下,宁、汉双方渐有妥协的趋势。•蒋介石成了宁、汉合流的主要障碍•蒋介石决定“以退为进”.于1927年8月13日离宁赴沪,宣布下野,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特委会的成立。•9月15日正式成立了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行使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宁汉对立与唐桂战争。•☆宁粤对立。•☆蒋介石复职。•☆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整理党务》、《改组国民政府》、《制止共产党阴谋》、《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等议案。选举蒋介石、谭延闿等九人为常务委员,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7日,蒋介石又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下设广州、武汉、开封、太原四个政治分会,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分别担任各分会主席。•这是一次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力的会议。•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北京军阀政府的结束☆北伐部署。北伐各军分别编为四个集团军,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何应钦任参谋总长。蒋介石兼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全军共70万人。北伐部署是:第一集团军在津浦线,第二集团军在鲁西、直南,第三集团军在正太线。张作霖统辖下的安国军、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以及孙传芳的部队,兵力约60万人,盘踞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北伐军占领济南•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4月7日下达总攻击令。沿津浦线北进的第一集团军5月1日攻占济南。•☆济南惨案•5月3日,日军向驻守济南的北伐军发动突然进攻,并炮轰济南城,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余人(其中平民死伤4704人)。日军甚至不顾外交惯例,用割去耳、鼻、舌头,挖去眼睛等残忍手段杀害了国民党山东外交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随员17人。北伐军自卫还击,11日济南陷落。•济南趵突泉东北角的“济南惨案纪念堂”于2007年5月3日正式开馆,并与五三亭、五三惨案纪念碑形成一个纪念园区。•1930年,以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捐款铸造了蔡公时烈士全身铜像。铜像高2.18米,宽1.10米,总重250公斤。因当时国内抗战,就立在新加坡纪念孙中山的别墅晚晴园里。2006年4月18日,蔡公时铜像运到济南。•☆北伐军占领北京•6月3日,张作霖退出北京,6月11日,阎锡山部进驻北京。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明令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市为北平市。•☆军阀统治的结束•皇姑屯事件。6月4日,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宣布自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所谓“改易旗帜”。•三、国民政府的派系之争•☆编遣会议的流产•1929年1月,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蒋介石企图通过编遣、裁兵,削弱各实力派。•《国家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规定,取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等战时编制,各部队原有官长,编遣完毕,由编遣委员会请国民政府重新任命;除中央直辖各部队及海军各舰队,由编遣委员会派员缩编外,设6个编遣区进行编造;全国陆军编遣后,最多不超过65个师,骑兵8个旅,炮兵16个团,工兵8个团,总计兵额为80万人(空军、海军另定)。全国军费以国家总收入的40%为限。遭到冯、阎、李的一致抵制,计划流产。•1929年8月1日,蒋介石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决定全国陆军编为65个师,各师11000人,强调党权高于一切的原则。由于李、白、冯、阎均未参加,计划再次流产。•☆蒋桂战争(1929年3月)•这是一场为争夺两湖地盘而引发的战争。•☆蒋冯、第二次蒋桂、蒋唐战争•1929年发生的历次军阀战争,虽均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各军阀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终于酿成了1930年5月开始的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间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1930年春,冯、阎、桂三派军阀集团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两个政客集团形成反蒋大联合。3月15日,冯、阎、桂三派将领57人,联名发出反蒋通电,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5月11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空前的新军阀大混战正式揭开。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战争波及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张学良,在蒋介石的争取下,于9月18日发出拥蒋通电,随即派兵入关,占领北平、天津。战局发生急剧变化。10月,反蒋联军完全失败。•中原大战蒋介石取得胜利的原因:•1.掌握中央政权,政治、军事、财力、物力、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占优势;•2.蒋善于运用权术,制造矛盾,离间分化,各个击破;•3.反蒋派系内部矛盾重重,不统一,各有各的算盘,不能互相配合,使蒋多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削弱周围的实力,加强自己的实力,是实力派无法摆脱的本性,不可能真正的联合。•4.人民渴望统一,蒋以正统名义,拼命抓党权,使自己立于“中央”的位置;打着统一旗号,有号召力。•四、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特色:•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体现出三个特色:•训政时期的五院制政府建制•以党治国•军权统治•(一)训政时期的五院制政府建制•孙中山建国程序三个时期学说:•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3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作为对全国人民进行“训政”的基本依据。•1928年10月,根据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正式成立五院制国民政府。1931年5月,国民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训政纲领》的具体化。1936.5.1.经立法院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5.5.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因此又称《五五宪草》。•五院制成为了国民政府中央政府的一级机构。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各院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并向其负责。该五院分别是全国最高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机关。•自1928年10月公布五院制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起,至国民政府结束止,国民政府组织法先后修改过13次,有的是重大修订,有的是结构性改动。特别重大的修订是下述四次:•①1930年11月24日和1931年6月15日的修正,主要特点是扩大国民政府主席职权。•②1931年12月30日的修正,国民政府主席职权大大削弱。•③1943年9月15日的修正,修正的要点是使国民政府主席重新成为具有实权的政府元首。•④1947年4月17日的修正,修正的要点是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成员人数。•(二)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在党、政、军三者的关系上,党的地位确实相当尴尬。•首先,政治会议构成成分变动不定,职权范围及作用含混不清。•其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党政分开原则,一方面高唱以党治国,一方面反对以党干政,使党治成为一句空话。•第三,国民党的党治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根本上在于其党的存在与地位依赖于其政权的生存和地位。而其政权的存在与地位又纯由军事革命所造成,故而不得不靠军队来支撑,这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权远大于政权,更大于党权的客观情势。•(三)国民政府的军权统治•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特务体系与保甲制度。•军队体系: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特务体系:•“中统”:•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民国保甲制度:•提出于国民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之时。•开始于1931年6月,江西修水,次年扩展到鄂豫皖三省。1934年12月,在全国普遍推行保甲制度。•基本形式:•十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国民党政府的征税、摊派等,许多也通过保甲来进行。•强化基层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是民国保甲制产生及推行的最直接目的。•反共防共,对抗土地革命。•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放弃了孙中山的反帝、联俄的对外主张,实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一、宁案济案的处理•南京惨案:•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军阀部队渡江撤退。这时,南京城里的一些兵痞和流氓乘机进行抢劫。24日,北伐军先头部队进城,骚乱继续发生。下午3时40分,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军舰竟借口保护侨民和领事馆,向南京城内进行猛烈炮击,时间长达一小时之久,酿成炸死炸伤中国军民2000多人,毁坏房屋无数。国民政府卑躬屈节地进行妥协,答应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在宁案中向帝国主义道歉、赔偿和惩凶;在济案中不追究日军的严重罪行,却保证在华日本人安全,保证帝国主义各国在华特权。•二、中苏绝交与中东路事件•中苏绝交:1927年12月,国民政府以广州起义为借口,派军队围攻苏联驻广州领事馆,枪杀副领事等10多人,驱逐苏联驻中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并宣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中东路事件:1929年7月,蒋介石又指使东北地方当局,用武力接管由中苏两国共管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战争持续3个月,东北国境线上重要门户几乎都被苏联占领。南京政府只得谋求和平解决。1929年12月,中苏达成协议,中东路恢复7月10日以前状况。•国民政府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大动干戈,其目的有三:•一是利用全国人民要求收回国家主权的愿望,取得中东路的巨大权益,掀起反苏反共高潮,镇压中共党的革命运动,把苏联势力逐出中国。•二是以反苏取得列强赞赏,加重自己与各国交涉的砝码。•三是通过反苏战争,进一步驾驭张学良,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三、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后,南京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修订新约”运动。•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第一,国家主权问题归根结底属于统治权范畴。改订新约运动则与以往不同,它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签定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关税自主以后,南京政府便把七级税则从(7.5%-27.5%)公布为国定税则,定于1929年2月1日实行。在海关行政方面,国民政府财政部训令代理总税务司易纨士、前税务处事务由财政部关务署接收办理,总税务司署由关务署管辖,从而国民政府基本上掌握和控制了海关行政权,进而得以把关税税款存入中央银行。•第三,收回了一部分法权。对于领事裁判权,到南京政府建立时,在中国仍保留领权的还有英、法、美、日、意、荷、比、挪、瑞士等国家。经过改订新约运动,除了墨西哥完全放弃领事裁判权外,在南京政府同比、意、丹、葡、西等国的条约中也都有“此缔约国人民在被缔约国领土内,应受彼缔约国法律及法院管辖”的条文。南京政府在这次运动中,还颁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规定外国人应受中国各级法院之管辖。1931年6月19日,南京政府正式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并在租界内设置了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各一所,按中国法律进行诉讼和判决。当然,以上这些距领事裁判权的取消仍相差很远,中国宣布裁领后外国领事干涉中国司法的现象仍时常发生。•第四,收回了一些租界和租借地。•1927年5月,中英双方开始就镇江英租界问题进行交涉,英方同意将租界交还中国。厦门英租界也随后收回。天
本文标题: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