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构成要素了解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目的要求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123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因此,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的社会经济属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本章主要介绍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资源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构成要素4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如改良土地、平整土地、施肥等。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第三章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构成要素53.1.1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求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统筹考虑与配置。随着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兴起,特别是集约化的耕作业的兴起,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被利用的土地开始真正成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保障土地利用持续利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6(1)狩猎、采樵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很小,自由迁移余地很大,局部、力量有限,会钻木取火,能够使用火来改变环境。后期狩猎和采樵者对土地资源影响稍大,处于原理、野蛮阶段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1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7(2)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影响逐渐有所提高,但仍然较小。大约1万年前,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刀耕火种,小规模种植;大约7000年前,开始兽力的使用、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水利灌溉技术的掌握等,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定居开垦土地,出现了村庄城镇等。不合理利用出现土地退化、次生盐碱化、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1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8(3)工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7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史的一个里程碑。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以不可更新资源为原料的化肥,以及新的植物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同时,更严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也相继产生,对人类生态安全形成威胁——环境恶化、资源的短缺和耗竭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1人类文明(发展)与土地资源910(1)人地关系概念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随人类对土地资源环境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1(1)人地关系概念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2(2)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源于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国:“天命论”,人定胜天,天定胜人西方: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神的干预,上帝主宰一切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观可能论(或然论)人地关系理论13(3)近现代人地关系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14(3)近代人地关系源于工业社会和二战前后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理论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可能论(possib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它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5(3)近代人地关系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又称调整论),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生态论(humanecology),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生态论或人类生态论。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6(3)近代人地关系文化景观论(culturallandscape),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它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就是文化景观。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按自身的规律发展。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perceptionism)不同的环境感知成为人们对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3)近代人地关系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现代可持续人地关系理念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4)现代人地关系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9(4)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对地有依赖性,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协调的观点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与地的互惠共生。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20(4)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协调论不仅代表更高目标的效率和更公平的理想,而且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活跃在现代文明社会体系中,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起着引导、规范、塑造和升华的巨大作用。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人地关系理论的两个极端的观点一是:单项的从环境到人,强调以环境为中心,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和其它生物一样的,完全受控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环境的压力下。二是:单项的从人到环境,强调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随意改造的,忽视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内在的价值。两种极端都是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没有反映出真正的“人地关系”。21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22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小结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协调论”,正在逐渐逼近真理。人地关系复杂多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在社会实践中协调好人地关系。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伦理:英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伦理的解释是:“”。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和准则,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23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生态伦理(ecologicalethicsorenvironmentalethics)是随着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出现而兴起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协调论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领域。26(1)生态伦理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人类中心主义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认为人对环境问题和生境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来源于对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人保护自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人对自然做了什么,通过环境后果也就等于对自己做了什么。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生态伦理学。27(1)生态伦理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它是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来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生态伦理学提倡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对动植物种的关注,并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作为该学科明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因此,需要把价值、权力和利益的概念扩大到非人类自然界及其过程,要同时承认承认人和自然的价值、权力和利益,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层次上,承认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关系,以及承认当代人与未来人在共享基本生态资源方面的平等关系。28(1)生态伦理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29(1)生态伦理对自然影响的关系研究范围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间接的人类生态伦理学直接的人类、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界以及未来人类等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0(2)生态伦理要遵循的原则学者们有不同的研究,有多个原则指标。最基本:公正原则。不得伤害别的主体。从一般伦理原理和特殊实践需要相结合的角度,土地伦理的原则主要有: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尊重爱护土地资源原则、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等。31土地伦理的三大原则①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EcologicalSustainabilityorInterspeciesJustice),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②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SocialandEconomicEquityorIntragenerationalJustice),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③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ThePrincipleofResponsibilityforFutureGenerationsorIntergenerationalJustice),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2(3)土地资源-环境感知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对环境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为一定环境中共同的文化集团内部所有成员共有。人们一旦形成一种环境感知以后,必然影响他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他的土地资源利用态度。因此,环境感知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中的若干非理性过程很有意义3.1人类与土地资源利用3.1.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3(3)环境感知的过程(1)环境的感应(sensoryperception):最初级的感应是通过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如耳鼻喉眼等。现代对环境的感应更多的是利用各种技术,如遥感、土地资源的调查制图、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生态系统中物质
本文标题: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