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的建设路径专题党课讲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的建设路径专题党课讲稿【大智文秘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的建设路径专题党课讲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饱经风霜而锐气不减、栉风沐雨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不同的时代坐标中,中国共产党因始终坚持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开展理论武装而树立了良好的理论形象,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党的理论形象塑造的过程。理论形象是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政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综合性的主观认知和整体评价。就其本质而言,党的理论形象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外溢与彰显,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成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和崭新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提升理论形象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政党形象建设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党兴党强党的灵魂,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党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理论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推进理论创新、构建理论形象,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要用科学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确保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把“龙种”改造成“跳蚤”。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造、塑造党的光辉理论形象的思想前提。再次,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要遵循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科学性和生命力,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使党的理论和形象更贴近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好地使人民群众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入行。二、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提升理论形象的政治性和保障力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塑造党光辉理论形象的根本保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形象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理论形象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首先,要加强政治领导,明确理论创新的政治立场,确保理论形象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压舱石”。加强党的政治领导,要求全党全社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加强思想领导,明确理论创新的内容规定,确保党的理论形象建设的科学有效。党的理论形象是在与错误思想的不断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引领全党、武装全党,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教育全党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再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理论创新的主体,壮大党的理论形象建设的主体队伍。推进理论创新、建设理论形象,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者,也是主力军。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就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动员党的各级组织、干部和党员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形象建设,必须要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胸怀“国之大者”,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政治性和保障力。三、围绕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提升理论形象的实践性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建设的永恒主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体制保证、创造了物质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形象建设要立足并服务于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紧紧围绕时代课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走在时代前列、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在回答时代之问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理论,构建党的光辉理论形象,以此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保持党的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其次,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根据现代化建设实践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构建政党形象,有利于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实践性和凝聚力。再次,必须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脉搏。政党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前提是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脉搏,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的社会转型中精准判断社会发展方向和历史方位,制定出正确的实践方略和方针政策。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正确进行方向选择、方位判断和方略制定的先进政党。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矛盾、新任务、新目标,理论创新要立足新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追赶时代步伐,凸显时代特色,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理论形象的民族性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建设的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是融通的。党的理论形象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才能体现政党形象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首先,党的理论形象建设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关键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互融互通,为党的理论形象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究其根本,建设理论形象就是要树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马克思主义,实现二者的耦合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兼具中国传统的文化优势和精神风骨。其次,党的理论形象建设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同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建设的根脉。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互促共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造符合中华文化传统、蕴含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国理论。这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塑造了党的良好理论形象,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次,党的理论形象建设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发展空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用真理力量激发中华文明迸发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在推动理论创新与中华文化同频共振中推进党的理论形象建设,提升党的理论形象的民族性和感染力。五、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提升理论形象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建设的国际视野。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实践追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视野、格局与担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形象建设,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世界,在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中提升包容性和影响力。首先,要在国际坐标体系上谋划全局。中国共产党是开放、包容、自信的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刻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大势,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世界情怀。在新征程上,我们既要顺大势、顾大局,也要懂国情、重实际,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做好自己的事作为出发点,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党和国家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发展与世界和平的良性互动;要携手世界进步力量,为构建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世界而努力。其次,要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研判世界格局和未来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形象建设的宏大叙事背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看待人类所处的世界。当下,中国共产党要着眼国际形势和人类未来,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在互利共赢合作中携手共建美好新世界。再次,要加强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比较和借鉴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众长、补己之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是传统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外在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以胸怀天下的气度、立足本我的自信、博采众长的自觉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塑造党的理论形象,在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提升包容性和影响力。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的建设路径专题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2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