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孤 独 之 旅(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孤独之旅(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孤独之旅(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孤独之旅【第一篇】第10课孤独之旅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69—77页。文章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节选部分描写了少年杜小康随父放鸭的经历,这是一段充溢“孤独”的旅行,也是主人公成长的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感情。3.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过程与方法1.结合曹文轩的介绍,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追求来理解文章。2.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3.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4.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景物描写与作品的融合。2.感受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感,并体会“成长”所需要经过的历练,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从写作和文章结构两方面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突破1.让学生为节选部分命题,引导其在思索的过程中体会编者命题的用意。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的情境、情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学生准备个人“成长”的小故事,查阅作者曹文轩的有关资料,阅读作品《草房子》,查找电影《草房子》的音像参考资料,少熬夜!资料或者相关影评。.◆学生准备能够主动的阅读作品《草房子》,准备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结合介绍曹文轩及其作品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的创作追求,在阅读中体会。2.锻炼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梳理故事情2.快速浏览文章,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节。3.启发学生,领会杜小康的“孤独”。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杜小康的“孤独”。4.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认识环境4.鉴赏文章,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的作用。5.体会“成长”,激起情感共鸣。5.感受杜小康的“成长”,交流成长的感一、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曹文轩及《草房子》,从作者“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的创作追求导人新课。1.了解课文是节选文以及作者的创作追求,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2.布置学生通读文章,概括故事内容。3.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2.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整体认知,概括故事内容。3.锻炼快速阅读的能力,提取故事主要情节。二、结合景物描写体昧“孤独”(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标题,你认为合适吗?还可以怎样命题?对于学生的拟题适时评价。2.提问:文章标题为“孤独之旅”,请同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们说说你对“孤独”的理解。3.组织学生找出文中描述“孤独”的有关语句并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孤独”的体会,领悟杜小康的“孤独”感受。4.请同学推荐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环境描写,并说明理由。从写作和文章结构两方面把握,对学生的推荐作出评价。5.总结: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1.自拟标题,和文章标题相比较,体会标题的内涵。2.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一谈。j3.自主阅读,锻炼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感隋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细细品味;结合自身感受,领会人物情感。4.锻炼文学鉴赏能力,推荐自己喜欢的环境描写与同学分享,主要从写作和文章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5.自由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三、结合课文,畅谈“成长”(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1.分组讨论后回答: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变得坚强。2.提问:作者对鸭群的描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3.组织学生畅谈自己“成长”的感受。2.回答:有关鸭群的描写对完成杜小康形象的塑造有衬托作用,使杜小康的感受更真实化。3.联系杜小康的成长,和教师、同学交流成长的感受。本课总结文章是《草房子》的节选部分,要注意结合原作的创作追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是这篇文参考资料,少熬夜!章学习的重点。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的方式为主。板书设计芦荡鸭群景物描写兰孤独——成长风雨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这是1篇自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合作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同时,带领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丰富自我精神世界。教学探讨与反思这篇课文节选自以描写少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并且是当代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从作家和题材这两个方面切入教学,和学生进行交流。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的作品容易进入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说的艺术魅力。补充资料曹文轩,1954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入北京大学读书,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的祠堂》、《红葫芦》等。其中长篇儿童小说《草房子》获得多个奖项,还被改编成电影。曹文轩的创作追求一种“古典情怀”的永恒感,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节制,因而他的作品呈现出温暖的忧伤的基调。孤独之旅【第二篇】教学建议一、主题和题目含义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二、结构内容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参考资料,少熬夜!三、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四、细腻的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教学设计示例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语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参考资料,少熬夜!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五、讨论概括请同学们说说题目的含义。提示: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参考资料,少熬夜!六、讨论分析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语句:(l)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
本文标题:孤 独 之 旅(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3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