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与范围
11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2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与范围21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统计决策21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3信息产业4信息经济53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现象。这一角度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的基础上,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至今无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如前所述1961年斯蒂格勒创立的搜寻理论。但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过罗斯查尔德和P.戴蒙德等人的整理和发展,搜寻理论已经改头换面为一套有关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14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我们将其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国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内容中。5H.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0年版)在最后一章安排了上述内容,这是国外较早将微观信息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纳入教学内容的权威教材之一。在该书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将最后一章的标题由“信息”改为“非对称信息”,同时,安排独立一章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原理(主要分析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6克瑞普斯的《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图1-6)将全书分为5个部分,依次是个人与社会选择、价格机制、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专题以及厂商与交易。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了道德风险与激励、逆向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三大部分内容。1992年,瓦尔特·尼柯尔森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经济学一章(第10章),讨论了信息的性质、信息价值、信息与保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内容,并在其他章节中讨论了信息与帕累托效率、广告与信息等问题。7斯蒂格利茨(1993)和平狄克(1995)等在他们先后出版的教材中,分别收录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前者收录了次货市场和逆向选择、激励机制、搜寻、广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等内容,后者收录了次货市场、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及劳动市场的信息问题等内容。1995年以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著作不断增多。康纳德·坎贝尔(1995)在《激励:激励与信息经济学》着重探讨了激励的环境、机制设计与改进等问题,分别讨论了隐蔽行动、隐蔽特征、名誉、私人商品与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以及激励中的社会成本与效率问题。8IanMolho(1997)在《信息经济学:市场和组织中的撒谎与欺诈》中,分别讨论了次货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四部分内容。InesMacho-Stadler和DavidPerez-Castrillo(1997)在《信息经济学导论:激励与合同》中,依次讨论了基本信息模型、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号理论及应用问题。9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多有重叠,少部分著作甚至直接起名为《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如JohnJ.Mccall编的《信息与不确定性经济学》(1982)Laffont《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1997),后一本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结构、偶然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中完备预期的均衡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保险市场理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理论、逆向选择与汇率,以及道德风险与汇率理论等。10早在1986年,C.Mckenna在《不确定性经济学》中,也分别讨论了逆向选择、市场信号和搜寻理论。此外,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也基本上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Rasmusen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名誉、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信号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谈判、行动、定价、市场进入和产业组织行为中的应用。11在DavidM.Kreps所著的《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中,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博弈理论之间结合得相当精彩,国内张维迎的《博弈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处似乎也受益于这本教材。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马夏克和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在这个领域建树独特。马夏克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阿罗、马歇尔·约维茨以及日本野口悠幻雄等经济学家的扩展。统计决策21320世纪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5年,英国会计学教授罗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会计发展概况》中对此做了专门评价。目前,美国部分大学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经济学课程,多有介绍马夏克的这套理论。在马夏克看来,信息经济学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141984年,阿罗将其在1949—1981年间发表的18篇论文汇集成册,作为个人选集第4册以《信息经济学》为题出版。显然,这虽然只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一部论文集,而不是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作形式化总结的论著,但是,阿罗这部文集涉及的问题大多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论题,正如他在该尽收眼底中译本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人尽收眼底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阿罗这段论述似乎明白地告诉我们,信息经济学像任何学科一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不能因为某个领域不再是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而被误认为不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了。15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第三个角度是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1963年,AdrianM.McDonough在《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中,从信息管理角度具体探讨了信息的经济现象,如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内容。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3161988年,MarilynM.Parker等在《信息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相连的商业绩效》中,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的预期商业收益,信息经济海陆空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了信息技术价值与成本构成、信息技术的规划方法(特别是成本—收益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工具和信息创新等内容。17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第四个角度是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1983年J.马丁和A.弗劳尔迪的《信息经济学》等专门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著作,详细介绍了数据库产业、数据处理服务业、信息零售销售业以及通信系统和信息价值。信息产业4181997的以来,网络经济与通信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LeeW.McKnight和JosephP.Bailey主编的《网络经济学》(1997),J.GregorySidak和DanielF.Spullber的《放松管制的收益与管制合同:美国网络产业的竞争转型》(1997)是网络经济学的两部重要著作。韩国SungGulHong的《东严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1997),英国DanielJ.Ryan主编的《电信业中的私有化与竞争:国际发展》(1997)是近年来两本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经济学著作。19信息经济学的第五个角度是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量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他在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的著作,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对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做了初步的测算,发现知识产业占195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占劳动力的32%。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7)报告中,将马克卢普列为最早进行知识经济研究的学者。1971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D.M.Lamberton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学》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卢普的理论。信息经济520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波拉特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以“信息经济”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出版了九卷本的《信息经济》著作,进一步发挥了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思想。1995年JorgeR.Schement等的《信息时代的趋势与强度:美国信息的生产与分配》和1986年MichaelR.Rubin等的《1060—1980年美国的知识产业》先后对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改进。21信息经济的测试理论和方法广泛地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90年代依然不时出现受这种理论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美国檀香山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的M.Jusswalla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Lamberton昆士兰大学的N.Karunaratne新西兰梅西大学的H.J.Engelbrecht等,先后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多数国家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系列测度和跨国比较研究,部分成果以《思想的成本:十个太平洋国家的信息经济》(1988)为题出版。22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英国、匈牙利、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学者,也先后对本国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和研究。90年代中期后,国际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停止了,仅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出现,转而出现了对知识经济的探索,RobinMansell和UtaWhen的《知识社会:支持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1998)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作之一。23不确定性概念导致20世纪经济学6个主要流派或知识的诞生,它们分别是:2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不确定性经济学合理预期学派制度经济学经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家庭经济学24从假设条件角度分析,不确定性经济学主要研究不确定性形成的基础、方式、经济特性及其影响,同时也考虑如何减少不确定性的损失,但这种考虑不是建立在广泛研究信息对不确定性限制的基础上。不确定性经济学是一门“被动的”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经济学25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影响,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分析框架中,但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人们对不确定性和获得信息的理性判断基础上。合理预期假定意味着每种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可能是这样的价格——如果将价格理解为该状态的真实信号,那么,由此产生的行动将使价格保持均衡。合理预期学派26对待不确定性与信息的态度是根据一定的先验信息将不确定性限制在“制度”框架内,使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减少。是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一般博弈论在经济领域应用与发展的结果。制度经济学经济博弈论27则以研究信息如何制约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如何改变经济参与者的决策环境而影响经济行为,或者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使自身处于更为有利的博弈地位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则是在综合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等诸多经济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以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为内容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信息经济学家庭经济学28根据上述5个研究角度,我们可将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分为8个领域。微观信息经济学核心领域信息系统经济学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和电子商务经济学国际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非核心领域宏观信息经济学核心领域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29包括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及市场安排、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市场信号五部分内容。这也是主流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甚至有学者直接将信息经济学称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核心领域30包括信息的4种形式(完全与不完全、对称与非对称、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以及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的模型及影响研究、搜寻、最优信息系统选择、拍卖与投标、信息商品与销售、信息成本与价值、信息结构与信息效率、信息技术和网络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信息市场理论等内容。微观信息经济学非核心领域31主要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理论研究,包括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国家创新体系、信息化(或计算机化)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经济增长理论等),以及路径
本文标题:第二讲信息经济学研究角度与范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