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同志们,根据主题教育计划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题上一堂专题党课。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强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识也是抓好主题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这次主题教育要求我们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从中汲取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总要求中明确要“重实践、建新功”,具体目标中有“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工作安排中有“推动发展”,指向一致,就是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着重强调知信行的内在统一,把所学所悟转化为行动自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工作实绩来检验学习成效,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工作出实绩?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通过整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出实绩,求实效。一、调研发现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做到“同向发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发展又是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整改要以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既要会“看病”,更要会“开方”,做到“同向发力”。(一)要勇于直面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抓住主要矛盾,能不能解决问题,是检验这次主题教育成效的一把标尺。只有把问题整改贯穿始终,从一开始就奔着问题去,敢于正视现实,勇于直面矛盾,坦诚面对问题,着力解决问题,以群众满意为整改的检验标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才能真正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剖析根源。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回避、不躲闪,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抽丝剥茧,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研究透彻、找准症结,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三)要敢于解决问题。正视矛盾、发现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抓好整改解决问题,既是主题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主题教育是重实际、求实效,还是走过场、做样子,关键就在于看问题整改落实究竟做得怎么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进行整改,对于苗头性问题抓紧改,对于紧迫性问题立即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整改不到位不休止、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在这里强调下,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有的调而不实,身入心不入、动腿不动脑,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那一套;有的研而不用,结束后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缺少了“下半篇文章”。要清醒认识到,调而不实、研而不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既影响上级机关科学决策,也不利于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对推动建设长远发展有害无益。所以我们要找准问题,才能精准发力解决问题。二、做实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做到“靶向精准”。要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式,按照“破难题、促发展”要求,厘清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要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研究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关注人民群众的所忧所难、所需所盼,做到“靶向精准”。(一)要做实规定动作。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重点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同时,结合我军建设实际,围绕事关部队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制约基层建设推进的难点问题和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深入实地调研走访,带着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力求把基层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把制约基层建设的“瓶颈”找出来、把基层群众的期盼弄透彻,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二)要做好自选动作。开展调查研究为的是深入实际、了解实情、破解难题。如果调查研究搞层层陪同那一套,大部分时间花在走“经典路线”、看亮点成绩上,问题就会被遮掩,调研就会流于浅表。调查研究不能作秀,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多些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做法,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不给基层增加负担。既要去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兵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全面准确掌握基层一线真实情况。(三)要营造求实氛围。调研中,按照不设主题、不抛“包袱”的原则,多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议良方,激发大家大胆找问题、共同研问题、合力解问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调研氛围中真正了解群众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题外话”中蕴含着基层群众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我们要认真倾听,注意从那些“题外话”中挖掘有用信息,在调研中真正抓住制约基层发展的“症结”和群众忧心的“难处”,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三、强化整改落实,擅于解决问题,做到“药到病除”。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主要看整改问题彻不彻底、到不到位。整改是主题教育重中之重。要在整改上下真功夫,突出问题导向,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奔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做到“药到病除”。(一)瞄准问题“真实改”。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够真正更好地把问题放在整改落实上。坚持用系统思维、创新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做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当前,要对照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聚焦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系统梳理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推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调研报告、制定意见、出台文件理解为“任务完成了”“工作到位了”,纸上的文件是否真正转化为脚下的行动,思想认识上的站位是否真正体现为落地见效的到位,工作落实与取得成效距离中心大局要求、党和人民要求还有哪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对照查找。有思路不等于有出路、有想法不等于有做法,抓实抓细抓到位,需要拿出更多真招实招硬招,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二)限定时限“加压改”。要针对“问题清单”制定“对策清单”,细化整改措施,从细处入手、从实处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使解决问题、整改问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明确责任分工,将整改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防止整改过程中出现“二传手”的情况。坚持分类整改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聚焦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感受最直接最密切的问题,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进行集中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用好“限时工作法”,主动加压、自我倒逼,制定好整改时间表和路线图,按时不折不扣整改到位,杜绝以“长期坚持”而一拖了之;用好“整改销号法”,对照问题逐一整改、逐一销号,全面整改、全面销号。(三)明确目标“针对改”。问题找得越准,根源挖得越深,前进的路标才能越清晰。要坚决用好问责利剑,以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实际行动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整改落实工作“不走过场、不打折扣”。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既要干事更要成事,“做了”就要“做成、做好”。实践中,有的思路明确了、文件出台了、任务部署了,但没有及时跟踪推进、深化拓展,甚至浅尝辄止、不了了之,没有真正把“后半篇文章”做好;有的案件本身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指导性,但简单地满足于办完了、结束了,缺乏调研总结、提炼深化的意识和能力,不善于把“个案”提升为“判例”;有的点上突破、基层探索、机制创新很有先行示范意义,但面上总结、复制、推广的力度和效果不够,“盆景”没能成为“风景”。要解剖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改进工作,以点上问题解决推动面上工作提升。(四)持之以恒“长效改”。常态才能长效,长效才能长久。制度是最稳定、最持久的环境。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对多点发生的问题深入研究规律性,对已有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认真梳理,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废止的废止,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根源,加强制度设计,决不能简单地以抓整改落实代替解决深层次问题。系统推进问题整改整治,突出关键环节,倒查原因,找准问题根源和症结,动真碰硬整改整治,建立常态化机制,完善相关制度,防止问题反弹,坚决杜绝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用结果说话,用成效交账,确保经得起检验。持之以恒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制度,维护制度刚性权威,从体制机制上铲除不良工作作风滋生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全体党员把主题教育的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迎难而上,不断创新观念、拓展思维,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履好职尽好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成绩。
本文标题:党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5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