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暑假衔接】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试题)四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
12023年暑假衔接课程四升五语文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2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3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来源:学_科_网]◆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4(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来源:学&科&网]✒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选择题1.“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A.正在B.地点C.办法D.方向2.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B.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C.囊.萤夜读(口袋)D.平明..送客楚山孤(天刚亮)3.下列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题.西林壁(题目)B.取之,信然..。(果真如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百姓)54.对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尝.与诸小儿游(尝试)B.炎帝之少女..(小女儿)C.故.为精卫(因此)D.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二、文言文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5.文中“方”的意思是___;“问之,曰:‘欲作针’。”李白问的内容是:______6.“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中李白被___感动,让原本放弃学业的他回去勤奋学习,完成了学业。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7.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这样写到___,飞入菜花无处寻。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③。【注释】①逐走:追着跑。逐,追赶。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邓林:地名。译为“桃林”。8.“走”的古义是______,今义是________。9.根据短文内容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未至.:_________欲.得饮:__________弃.其杖:__________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①与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②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6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①尝:曾经。②诸:一些,这些。12.下列加点与文中“竞走”的“走”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走.B.走.动C.奔走.相告D.走.亲访友13.下列加点的“之”字指代的是什么,请写出来。A.人问之.()B.诸儿竞走取之.()14.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①鸡子②,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③,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④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⑤。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①如:像。②鸡子:鸡蛋。③岁:年。④于:比。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16.《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中关于自然形成最早的传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盘古具有()的精神。(多选)A.先人后己B.勇于献身C.热爱大自然D.无私奉献17.短文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由画“”的句子可以联想到成语()A.呼天抢地B.翻天覆地C.顶天立地D.惊天动地18.结合注释及自己的阅读经验,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考一考。你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多少?(1)在黑暗的“鸡蛋壳”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命,他是()A.女娲B.盘古C.吴刚D.共工(2)()钻木取火,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A.黄帝B.仓颉C.燧人D.神农氏7(3)《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因为()A.交通不便利B.大山是他的敌人C.无事可做D.想帮助他的朋友20.盘古这个形象,代表着古人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深度思考,他以身体撑起天地,死后又化作万物,请你发挥想象至少举两例说说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材料二】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街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译文: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非常口渴
本文标题:【暑假衔接】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试题)四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0159 .html